《灵粮选集》

| | | | 转寄

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图片提供/123RF


陈曦

撒种的人所撒的就是道。……那撒在好土里的,就是人听了道,接受了,并且结出果实,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马可福音4章14、20节,新译本

四福音书里,撒种之人的比喻极为重要。有三卷福音书记载这个比喻,以及基督的解释(马太福音13章1~8节;马可福音4章1~8节;路加福音8章5~8节)。事实上,基督使用播种到收获这一农业生产的过程,预示上帝以恩典做的灵命重建工作,也称为「天国的道」(马太福音13章19节,新译本)。

基督取自然界的撒种作为天国的象徵并非特例。旧约许多关于灵命重建的应许,便使用相当多这类撒种的意象(诗篇126篇5~6节;耶利米书31章27~28节;何西阿书2章23节),众先知也曾使用自然界受灾作为审判的象徵(以赛亚书34章9~15节)。因此,基督使用撒种之人和种子的图像不足为奇。但令人惊讶的是,比喻中的撒种之人把种子撒在四种土壤里,最后只有一种土壤结出子粒。显然,基督想强调一个事实――上帝的道并非播种在任何地方都能产生相同的果效,并非所有福音布道都能结出果子,这是上帝全知的荣耀所揭示的。

不同的土壤

在这个比喻中,有一个撒种之人,有种子,还有不同的土壤。即便你不是农夫,也明白播下的种子发不了芽,是怎样令人失望的事。经文中没有证据表明,撒种之人做这项工作时装备不足或能力不够,种子也不是劣质或腐烂的种子,问题在于土壤。

基督描绘的第一种土壤是路边的泥土,也许无数人曾踏过,以至土壤硬实,种子无法进入。有饥饿的飞鸟过来,便吞食了这些种子。撒种之人捧着种子,从指缝间倾泄而出,短短一两分钟后就落入鸟的嘴巴了。

第二种土壤是石头地。石头表面有一层浅土,所以落在这里的种子可以发芽。但即便长出了根,也无法钻入石头,当炎炎烈日火辣辣地晒着这些幼苗,它们就枯萎了。

第三种土壤,长了荆棘和蒺藜。地里尽管有土,且有一定厚度,却已长出荆棘和蒺藜。基督没有说这些荆棘和蒺藜是种子还是已长成的,但它们最终压挤了种子生长的空间。

可以说基督描述了农夫熟悉的噩梦:流出汗水辛勤劳动后,宝贵的种子却颗粒无收。我们看到这三种土壤,不禁想到人类第一对父母堕落后的苦难。堕落前,他们的努力不会徒劳无功。但是现在,荆棘、蒺藜、枯萎的庄稼验证了这样一个事实:在上帝这位伟大的栽种之人面前,人心已经成了不毛之地。

尽管多数土壤是寸草不生,但基督最后提到了好土。落入好土的种子发芽而且生长,结实程度各有不同,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播撒道的种子

这个比喻的核心有两个要点。首先,基督告诉我们,他的重建工作不是在每个人身上都产生拯救的果效,但最终肯定有人得到拯救。基督的比喻奠基于以赛亚书55章10~11节的预言,并与之互相呼应:「雨雪怎样从天上降下来,不再返回天上,却灌溉大地,使地上的植物发芽结实,使撒种的有种子,吃的人有粮食;从我的口所出的话也必这样,必不徒然返回我这里,却要作成我所喜悦的,使它在我差遣它去作的事上必然亨通。」基督不是把他的道比作这段经文开头提到的雨雪,而是种子。

基督想表达的是:「正如我向你们传讲的,我已经在以色列这块土地上播撒了道的种子。因为你们的罪,正如先知明确指出的那样,你们已经成了一片『旷野和干旱之地』(以赛亚书35章1节)。但现在因着我的事工,道的种子已经撒在你们里面,而且这项事工将会由使徒继续开展下去。即使我在天上,也会藉着我的仆人和百姓,继续做撒种的工作。灵命的重建就是这样开展的――藉着我话语的大能。」

从基督此处的教导,我们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断:哪怕道的种子不一定落在预备良好或肥沃的土壤里,上帝的话语仍应当被广传,无远弗届。正如〈多特信经〉(Canons of Dort)第二项第五条表述的:「我们应当毫无区分地向万国万民宣扬这应许。」基督自己就是这样做的,他也吩咐门徒照样去做。福音广传时,看似多数种子浪费掉了,以赛亚曾哀叹道:「谁会相信我们所传的?」(53章1节)但即便农夫是在可能无法出产的地方撒种、耕耘,也不该自以为知道哪些土壤是好土(传道书11章6节)。因为基督也是这样,他传道的地方和对象,很多最终可能结不出救赎、归正的果子。

其次,基督断言,传道的工作终将证明哪些人的心接受上帝的道,哪些人的心拒绝上帝的道。由于基督的比喻与旧约预言的灵命重建应许相关,他的许多听众可能认为这个比喻会是好结局。如果他们能为这个比喻写一个结尾,可能会是这样:「一个撒种之人出去撒种,无论他把种子撒在何处,都能活下来,且获得丰收,带来繁荣、美丽以及各样的成功。」当今的世代,许多人希望听到与此类似的信息:「基督肯定会让你的生活很快地充满美好的事物。你今天早上相信,当晚就能看到成功。」但基督的比喻说明,结局不总是好的。种子撒落土壤中,只有四分之一可以结出子粒,有四分之三最终不接受上帝的道。

我们应仔细探究基督怎样看待不同的土壤。他看透万事万物的双眼比任何人都深刻地审视人的内心,没有人比他更了解人心。

一、他揭露那些路旁的听众。种子停留在泥土表面,无法进入其中,魔鬼轻而易举就「把撒在他心里的道夺去」。即便不是人人如此,但这样的人为数不少。我们可以扪心自问,有多少次听了讲道或读圣经后是这样?道进入我们耳朵之后,就迅速消散了。也许有人会自我安慰,记起上帝的道曾在自己生命中产生一些影响;也许有人可以指出自己听完道后,已长出新生命的小嫩芽。但是,我们应该听一听基督接下来讲了什么。

二、他谈到石头地。从表面上可能看不出人心有多刚硬,但在表层之下,土壤只有一、两寸的厚度。虽然上帝的道被传讲以后,有证据显示新的生命萌芽了,但基督「快转」了这个过程,让我们看到这些幼苗在犹如烈日的患难或迫害之下怎样枯萎、凋零,原因是「他们里面没有根」。请注意,责任是在他们自己,因为他们心里没有根。

对于这些听道的人,应该听听〈多特信经〉发出的类似的控诉:「其他的人,虽然接受这道,却不容这道在他们的心中留下永久的印象。」(第三与第四项第九条,黑体字为作者添加)很显然,错误在于听道之人。

许多自称基督徒的人可能松了一口气,因为他们认为自己没有像那些人那样。毕竟他们仍在听福音的教导,也不认为自己的生命枯萎或是无根。于是,基督犀利的眼睛继续探向更深的一层,谈到第三种土壤。

三、基督再次快转了过程,这一次他讲述土里长出的幼苗被荆棘和蒺藜包围。这些有毒的植物带着强烈的侵略意图长大,以至幼苗对它们没有任何抵抗能力。可以说,基督指着这些荆棘告诉我们,这是世上的思虑、钱财的迷惑和各样的私欲。〈多特信经〉再次强调错误在于听道之人:「还有些人因各样的忧虑和今世的快乐把这道的种子挤住了,不能结实。」(第三与第四项第九条)没有人得到这样的诊断结果还能感觉自在。有谁从来没有被忧虑的痛苦、钱财的诱惑和各种有害的欲望试探过呢?有谁没有让其他事物占据了优先位置,挤住了上帝之道而犯罪呢?当你意识到这个真相时,基督的比喻就起到感同身受的效果。你不妨像主的门徒一样问:「这样,谁可以得救呢?」(马可福音10章26节)

四、感恩的是,基督说上帝的道还落在好土里。这是上帝曾耕耘的土地,里面有着诚实,如诗篇51篇所说的「内心的诚实」(6节)。这样的土壤愿意接受上帝的道,以至在上帝的祝福之下,持守住这道,并结出子粒来。这是前三种土壤从未发生过的事情,这是唯一有收获的土壤。这些被圣灵重生的人听了上帝的道,欢喜领受了,就结出果子来。无怪乎主以这样的感叹结束这个比喻:「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路加福音8章8节)

救主是撒种之人

基督讲撒种的比喻时,他在三个方面揭示了自己:

1.基督是天国的掌权者,是天国的君王,藉着比喻启示他的奥秘。他以比喻的方式讲奥秘,也藉着其他的教导,带来了众先知曾经预言的天国恩典。

2.基督是撒种之人,藉着圣灵和他的道,恢复已经上帝与人隔绝的关系。他喜爱种子代表的寓意,而且经常使用,绝非仅仅是利用自然现象描绘属灵之事,如通过受辱与死亡结出果子。而是如他后来解释的,他这位撒种之人最终成为了一粒种子(约翰福音12章24节)。此外,他这位撒种之人有着诚实善良的心,「常作他喜悦的事。」(8章29节)我们能有诚实善良的心,只因为他对天父有完全顺服的心。因为我们以铁石心肠对待上帝及他的道,所以需要他在十字架上为这一切付上代价。

3.基督是无所不知的医生,藉着这个比喻还有其他比喻,对我们属灵之心做出诊断。他不仅诊断我们的疾病,还藉着他在十字架上的工作,医治了我们的心。在十字架上,他赐下叫人活过来的灵,叫我们的心变得柔软,愿意接受福音。他还在我们心田里有效地耕作,让我们听见了就接受,并结出果子,赞美荣耀他。

我们的心接受上帝话语的程度

撒种的比喻察验我们的内心,看我们对上帝话语的接受程度如何。我们的心与哪种土壤最相像?哪怕是真正的信徒,也不能安慰自己,说自己是「好土」。因为即使信徒得着了恩典,却仍需要和罪与不信争战,如我们在比喻中看到的前三种土壤。最终的问题是,基督荣耀的全知暴露我们本来的面目:对他的道心存抵触,或是心中倾向不接受这道。那么,我们应当怎样做呢?

门徒在此指明了一条道路。那时,其他听众可能已经离开了(这说明他们没有接受基督刚刚播下的种子),门徒来到主面前,听到他呼吁:「有耳可听的,就应当听!」(路加福音8章8节)他们没有因为他说的话感到不快,而是想听他讲得更多,便问他这比喻是什么意思。

然而,我们要记住,犹大也是当时门徒中的一位,但后来的事证明他是一个心里长满荆棘的听道者。钱财的迷惑有如野蛮生长的荆棘,挤住了他生命里的道,让他为了三十两银子就出卖了基督。庆幸的是,尽管其他门徒生命中仍有各种罪,他们最终却能够在上帝面前诚实,并有撒种的救主在他们心中不断地动工。

反思

1.基督告诉我们,种子就是上帝的道。我们可以满有把握地说,种子指上帝纯正的、未被稀释和污染的话语。那么,我们在何处可以看到基督说的这几种土壤呢?

2.阅读提摩太后书4章10节,保罗提到了底马。根据保罗写的内容,底马是怎样的听道者?哪些长势强悍的荆棘在他生命中挤住了上帝的道?

3.为什么撒种之人不只把种子撒在好土里?我们可以从中学到什么?

4.思考一下患难会怎样挤住上帝的道。叙述一下曾经发生在你现在或过去生活中的这类事情。

5.为什么我们不应该满足于肤浅的基督信仰?怎样才能让这根扎得更深?




* 本文取自《若隐若现的荣耀》(Glory Veiled and Unveiled)。

●本专栏为个人来稿,也曾与【香港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文字事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