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學教育》

| | | | 轉寄

億萬燈光無法照亮的黑暗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當年十六歲的麥可•康納利有天深夜打完工回家,途中看到一個留著鬍鬚的男子拼命往海邊跑,脫下襯衫把緊握在手裡的東西包起來,丟到樹叢。康納利遏止不住好奇心,下了車去翻看那包東西,裡面竟然是一把槍!他打電話報警,當天晚上警察逮捕了一些可疑人物,叫他去辨認,但是他看不出來,而且告訴警察,他們沒有抓對人。

康納利從此就無法自拔,看報紙、真實犯罪記錄、推理小說,讀大學的時候看了《漫長的告別》這部電影,從此愛上錢德勒。

如果那天他沒有下車呢?康納利自問。他就很可能克紹其裘,跟著父親在建築業發展。但是他終究決定放棄讀了兩年的土木工程,改寫犯罪小說。他忒忑不安告訴父母,結果反應大大出乎他意料之外。原來父親當年想要當畫家,但是因為要維持家計而只得轉行。他只問兒子一個問題:你要怎麼維生,而且提出建議:去當記者。

兒子也覺得這個主意不錯,於是改讀新聞系,畢業後在不同的報社工作,最後在《洛杉磯時報》任職,撰寫犯罪報導。但是他一直無法忘情於寫小說,還是離開了新聞業,專心寫作。他頗得好評的是以洛杉磯的警探鮑許 (Harry Bosch) 為主人翁的推理系列,但是讓他在銷路上有突破的是1996年出版的《詩人》,以丹佛的記者傑克•麥克艾弗伊為主角,追查謀害親生兄弟的真正兇手。十三年後,康納利在《稻草人》這本作品重新召喚傑克•麥克艾弗伊,但如今他已是《洛杉磯時報》的資深記者,而且故事一開始,他就面臨被解雇的噩耗。網際網路興起,愈來愈多的人從網路獲取資訊,嚴重衝擊報紙業。面對銷售量的滑落,採取的對策之一往往就是瘦身裁員。那些資歷深、薪水高的記者當然首當其衝。



曾經身為新聞人的麥可•康納利在實際生活中,眼看很多同業遭到類似的結果。而他寫《稻草人》的兩個經歷,更是讓他有切身的感受。就在他把書稿交出去幾天之後,《洛杉磯時報》的母公司申請破產,他只得重新改寫書中某些內容。第二次則是差點趕不及。傑克•麥克艾弗伊在《詩人》出現的時候,還是丹佛的《洛磯山新聞報》的記者。就在《稻草人》即將付梓之際,他才得知這份報紙已經停刊。他只有一個晚上的時間,以及一頁更動的篇幅來調整。

曾經,報社工作是個鐵飯碗。《洛杉磯時報》號稱「絲絨棺材」,意即你進來,就可以作到安享天年。如今報社列出一張名單,按照上面的號碼一一提早送進事業的「棺材」,每個人莫不心驚膽跳。傑克•麥克艾弗伊在書中感嘆道:「今天已經沒有四十多歲的人作派出所記者的市場了。他們有用不完的廉價勞工…就像墨水跟紙張,我的時候也到了。現在講究的是網路。是每小時下載的網上新聞跟部落格。是影像產品。是推特更新。『日報』還不如叫作『餘報』算了,因為所有的新聞前一晚已經貼在網上了。」傑克•麥克艾弗伊擔心的不只是他的飯碗,而是新聞記者神聖使命的衰落與式微。他最後一個任務是帶著取代他的菜鳥記者熟悉業務,去刑警單位拜碼頭。這個接班人幹勁十足,熟稔電腦、聰明伶俐。但是傑克的同事說得好:「她很優秀,也肯學。可是她功夫還不到啊,這是個大問題,不是嗎?報紙本來應該是社群的看門狗,現在我們移交給那些吉娃娃了。」 新聞在網路上任意流竄,讀者如何知道來源與正確呢?

傑克•麥克艾弗伊準備在他離職前,接到一通電話,發現某宗殺人案很可能另有蹊蹺,於是他準備好好寫一篇揭發真相的報導,作為他漂亮的揮別手勢。一如他在《詩人》追查結果,引出一個令人髮指的犯人;他在《稻草人》也深入黑暗扭曲的網路世界,這個最後讓他失去工作的世界。正如其他新科技,網路帶來很多好處,但是也帶來意想不到的副作用。這裡成為物以類聚的溫床。戀童癖的人在網路上建立了一個隱密的網脈,互通聲息,哪裡有獵物可尋。有怪癖的人在這裡建立聊天室尋找同好,以匿名身份彼此交換心得。傑克•麥克艾弗伊面對的兇手,就是網路世界的怪癖殺人犯。他們聰明絕頂,深藏不露,平時看起來再正常不過,然而背後隱藏著兇殘、冷酷、變態的一幅面貌。借用書中聯邦調查局探員的話,這些人多數有著坎坷、不正常的成長背景。但令人不解的是,同樣在這種環境下成長,何以有些人可以活得正常,有人卻演變成妖獸?觸發點究竟是什麼?這是個難有解答的大哉問。傑克•麥克艾弗伊從內華達州搭飛機返回洛杉磯,看著窗外「從沙漠進入文明,我們所認識的文明。地平線上有億萬個燈光,但是我知道這些全部加起來,也不足以照亮有些人的黑暗之心。」

世界可以多兇險?人心可以多黑暗?今天的網際網路讓我們看到的是無底的深淵。麥可•康納利的《稻草人》對這黑暗深淵發出天問,也對現今的新聞世界唱出不捨的輓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