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學教育》

| | | | 轉寄

不上大學也可以活著嗎?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今天早上讀書會,有個學生問了一個超棒的問題:「老師,我們為什麼要上大學,難道不能直接進社會工作嗎?」回到研究室,我覺得當學生在問「為什麼要上大學」時,就已經在思考哲學議題了。

就像上學期我在第一堂教育哲學課問學生:「知識有好壞嗎?」有個同學努力搖頭說「沒有!」我接著問他:「如果沒有,為什麼你們還要來上課?你們今天坐在這裡,不就是覺得『來』比『不來』好嗎?即使這樣的『以為』可能是敷衍或無奈,背後不也是有屬於你們的好壞判斷,不是嗎?」

也因為這樣的價值立場,當我在介紹或稱讚一個學生時候,我發現自己也不單只是描述這個學生的「某些客觀特質」;而是牽涉到當下對我來說,什麼是「重要/不重要」或「值得介紹/不值得一提」的人格特質。也就是說,「我/他是誰」,是一種價值或道德判斷。

印象中,我很少用「漂亮」或「帥」這類詞彙來認識、描述或稱讚學生。除了覺得「漂亮」或「帥」較多是爸媽的功勞(或者應該說是消費社會中諸老闆的成果),也發現到「漂亮」或「帥」的好處經常只能止於當事人,卻常帶來嫉妒、競爭或從眾的人際緊張或物資消耗。

相較之下,我頗喜歡用「善解人意」或「有生命力」等詞彙來認識、描述或稱讚我的學生,因為「善解人意」或「有生命力」不僅不容易引發嫉妒或競爭性反作用力,還能對身旁的人帶來接納、安慰與鼓勵的力量,讓自己和身旁的人一同享受這個「美」與「善」。

就像一個外表「漂亮」或「帥」的歌星,或許當下真的會讓觀眾眼睛一亮、賞心悅目,甚至怦然心動。但「善解人意」或「有生命力」的歌手,卻能透過他/她的歌聲,撫慰、安頓、激勵人心,那種「共鳴」與「感動」的力量可以在歌手和聽眾間不斷發酵、盤旋!當然既能善解人意,又能賞心悅目,也沒什麼錯!只是如果時間和能力有限,加上先天條件不同,以致於兩者無法兼得,期待自己或學生是前者!

由此回到「為什麼要上大學」這個大哉問,我相信不上大學也能「活著」,因為多數人都可以習得一技之長,參與社會勞動分工,甚至打扮得光鮮亮麗。但我更希望大學教育可以讓學生們瞭解「如何活得有意義或快樂」!而「有意義」和「快樂」的問題,不是靠「滿足生理需求」或「維持亮麗的外表」就能回答,它是一種價值思辯,甚至是對未來可能性的想像。而且,當我們知道「為什麼」的時候,才能有更大的力量採取行動去實踐它們。


圖片提供/123RF

◎ about 徐敏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