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案頭》

| | | | 轉寄

讀聖經與復興運動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暑假,我那兩個小孩,興奮地參加了信望愛《寶劍計畫》。當然,他們絕非全出自靈魂對上帝話語的渴慕,也是渴望我們當爸媽的承諾,若完成聖經速讀計畫,全家將去劍湖山玩的獎賞。

剛開始,馬太福音,我陪著他們一章章地朗讀,弟弟唸單數節、姊姊唸雙數節。國小三升四的弟弟,唸起來零零落落,很是不順,斷句常出錯,很是緩慢。我不禁覺得,距離啟示錄最終卷,真是遙遙無期!沒料到,馬太福音讀到20章之後,弟弟朗讀的越來越順,姊弟倆速度越來越飛快;還不時問些問題,甚至還有小心得發表。

弟弟對耶穌治好十個長大痲瘋的故事(路加福音第十七章),特別有印象。他很驚訝問說:「媽媽,那十個被醫好的人,為何只有一個大聲讚美、歸榮耀給上帝,並回到耶穌前,俯伏謝謝耶穌呢?」

驚訝的,不只我家弟弟,連耶穌都問說:「潔淨了的不是十個人嗎?那九個在那裡呢?除了這外族人,再沒有別人回來歸榮耀與神嗎?」

我對姊弟倆說,很多人要的是耶穌給的種種好處,工作升遷、婚姻美滿、考試順利、病得醫治……,但很少人要耶穌。這段記載是要讓我們看到,受到耶穌神蹟恩典的有十個,卻只有一個得到了最大的恩典,耶穌對他說:「你的信救了你了」。僅有十分之一的比例得蒙救贖。九個人僅僅滿足於病得醫治,只夠一生用;唯有一個人獲得身心靈全部的福氣,並且直到永遠。

即使到現代,這現象亦是處處可見。基督徒辦了各樣的靈恩神醫恩膏特會、福音聚會,吸引成千上萬的群眾,不少人在會中得到所求的,卻只有一些人心懷感謝,求那最大的福氣,成為每日跟隨主耶穌的人,將生命交托給主,不再自己當自己的主人,享受更深刻豐富的恩典。

耶穌所講的撒種喻道故事,不斷上演。撒在路旁的,就是人聽了道,撒但立刻來,把撒在他心裡的道奪了去。那撒在石頭地上的,就是人聽了道,立刻歡喜領受,但他心裡沒有根,不過是暫時的,及至為道遭了患難,或是受了逼迫,立刻就跌倒了。還有那撒在荊棘裡的,就是人聽了道,後來有世上的思慮、錢財的迷惑,和別樣的私慾進來,把道擠住了,就不能結實。那撒在好地上的,就是人聽道,又領受,並且結實,有三十倍的,有六十倍的,有一百倍的。

一邊與孩子分享,一邊想到,曾幾何時我們竟錯認這些特會或聚會招聚來的眾多人數,是大復興?

從聖經來看,這些只能算是重要的撒種工作,但就像福音書中記載,看過神蹟、親身體驗神蹟的一堆,但最後真正跟隨耶穌的人卻少。耶穌治好各樣的疾病,五餅二魚等讓幾千人吃飽,趕鬼,使死人復活…,但若細算之後委身與主的比例,實在連十分之一都不到。

事實上,特會或聚會後,立志要跟隨主、過討主喜悅的生活,才能帶來真正復興運動。《海外宣教》雙月刊3/4月「四塊六毛錢的神蹟—第一位發行海外宣教刊物的富朗開」文中,記載了一個復興運動。

那是在一六八五年的德國,當時雖然教會高舉「唯獨聖經」,但信徒完全沒有讀聖經的習慣!教會也沒有查經班!二十三歲的富朗開與好友安東尼,創辦了「愛經小組」,造成轟動與側目。

不過這個愛經小組,用學院派分析文學的方式,鑽研字義與文法研究,對生命成長起不了什麼作用。直到遇到敬虔主義之父施本爾博士。

施本爾早在十五年前,成立了全德第一個查經班,提倡信徒讀經與靈性改革運動。就這樣,富朗開的愛經小組,開始懂得將上帝的話運用在生活裡。接著,他們開始關心寡婦孤兒的救濟、窮小孩的教育,於是成立孤兒院、學校,並設置實習工場、藥局、醫院、書房、出版社,讓德國的社會問題,獲得重大的改善,甚至在大學栽培一批批學生成為海外宣教士,讓上帝的恩典遍及德國之外的境界。

讀聖經,不一定帶來大復興,因為要看怎樣讀?若是以做學問的態度來讀,許多非基督徒也做聖經文學的研究。但若是為了立志跟隨主耶穌,想知道「怎樣討上帝喜悅來生活?」的態度來讀聖經,並照著去做,必定帶來不同層次的復興運動。

一個人這樣讀聖經,就是整個身心靈被復興;爸媽帶孩子這樣讀聖經,就是整個家庭被復興;一間教會(或團契)這樣讀聖經,過著主所喜悅的生活,就是整群會眾被復興;若是同一個地區或國家裡的許多基督徒這樣讀聖經,在社會做光做鹽,那就會被歷史記載為大復興運動,就像前述的十七世紀德國。

讀聖經人數的多寡,比起特會、福音聚會來參加的人數多寡,更適合當作評量復興運動的指標。因為它代表著人們是否真心想要去瞭解、認識上帝對我們的期望,照祂心意過活。

按照信望愛《寶劍計畫》每週進度表,本週進度要讀到路加與約翰福音了。讓我們一同繼續朝標竿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