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愛論壇》

| | | | 轉寄

教會增長的省思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在教會史上,曾有好一段時期,教牧多重教會內部牧養及造就信徒,較忽略向外「佈道」。這裡的「佈道」,不是指跨國宣教,宣教活動一直都有進行;這裡的「佈道」是指對鄰近地區的傳福音活動。

這是社會文化背景所致,因為在國教體系及基督教社會等政教合一環境下,每一個人出生就自然是基督宗教徒,就是教會的一分子。在這種情況下,教牧當然只需思考如何讓各個會友靈命提升,沒有追求教會人數增長的必要,因為沒人是在教會之外。

就像英王亨利八世創立英國國教,於1533年任英國國教大主教。1534年,使國會通過最高權威法,宣布英王為英國教會最高元首。全國國民一夕之間從天主教徒變成英國國教徒。可以說,一夜之間,天主教會倒了幾百幾千間,一晝之間,基督教會瞬間建立了幾百幾千間。這種人數增長減少,不具什麼意義。

然而,現代社會價值體系多元複雜,不再有純粹的國教及基督教社會。當教牧仍停留在牧養及造就信徒,不懂得佈道,自然教會日漸凋零,人數逐步流失。因此在西方,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之期間,開始出現「教會增長」名詞;到了一九六五至八○年中期,更有大規模的教會增長運動。欲透過有效地執行「使萬民作主門徒」的大使命,或同文同種的人「有效佈道」,或到異文化之區「普世差傳」。

然而,教會增長運動到了現在,到了台灣教會,卻變了個樣。教會增長策略一般來說有五個重點,我們卻只學到其中一點「人數增長」,僅僅重視「領人歸主、帶進教會」。

原本,該運動特別強調歸主的人數,讓數字說話,是為了平衡過去完全忽略人數的牧養缺失,欲透過數字來做為自我反省的參考,評估教會是否盡了義務、努力為主擺上,為上帝喜愛的忠心僕人。

但,演變到最後,有些教會就只重視人數多寡。尤其在年初,可以看到超過一半的教會,牧長所提出的教會年度新計畫報告裡,有這麼一條:主日崇拜、主日學、各個團契的目標人數,應該要到達多少。

但實際上可能背後窘態畢露:主日學老師人數缺乏、現有師資程度極差,主日崇拜、各個團契沒有足夠的同工委身……。倘使真有人被邀來參加聚會,因為服事的人力資源嚴重不足,反倒使得這些人又走了,更糟的是還一併帶走對教會的不好印象。

就在大家都高呼「教會增長」口號,暢談「教會增長」策略,就有牧師畢德生提出反省,他只牧養兩百人的教會。多了的,他設法協助引導出去。謙卑的他認為自己只有牧養兩百人教會的能力。他表示,因為他的腦袋只能熟記兩百個名字。如果連會友的名字,一見面都無法即時說出來,自然也不太可能瞭解這個人的家庭、生活、工作、人際關係等狀況,他怎麼能說自己是關心這些羊的好牧人呢?

當然,這裡不是說每間教會就是兩百人為美。而是要說,上帝給每個牧長的恩賜不同,能力不同,畢德生牧師就是看清自己牧養能力的限制在哪裡,反而成了當今好牧者的表率。反觀時下一些牧師,只說得出教會人數多少,卻不太瞭解每個會友的情況。至於一些成功的千人、萬人大教會,他們也知道箇中秘訣,在分牧區的時候,他們也會注意到區牧的能力與恩賜在哪裡,而不是毫無目標追求教會增長。在超過該區牧長能力所及時,也是多的就引導出去到另一牧區。

然而一些教會只學到皮毛。常見極重視人數增長的牧長、同工、輔導,他們完全不知道會友的近況為何,可能正面臨工作與學業的困難,可能夫妻關係失和,可能親子關係緊張、可能跟上帝關係出狀況……,只懂得一逕要求、用屬靈的帽子扣下、強迫他們努力帶人來團契。更差勁的是,甚至他們知道會友的情況為何,卻仍毫不考慮做超過對方能力許可的要求。

真的好牧人認識他的羊,懂他的羊。他知道這隻羊這個時候比較有空,那就多分一些事工給他,或多些造就。他知道這隻羊這個時候比較忙或是遭遇人生重大問題,那就只給他適合的事工。好牧人對每隻羊都有愛的計畫。相反的,極重視人數增長的牧羊人,他只管羊圈裡有幾頭羊。毫不在乎羊吃飽了沒,有沒有生病,是否健康?更別提,他跟羊的互動少得可憐。

有時候,「多」不是一件好事,「多」使得事情原本的美意,蕩然無存。世俗速食文化的影響,讓教會增長運動的意義被扭曲,牧養的本質被遺忘,屬靈的意義被混淆。新的一年,各個教會團契,期許向著教會增長標竿前進時,不要貪「多」,更重要的是步伐踏實,一步一腳印地靠主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