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愛論壇》

| | | | 轉寄

對長老會新團隊的期許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簡稱長老教會)總會新團隊與新任總幹事張德謙,已於七月正式上任,進日在總會事工懇談會中提出新的宣教計劃,與會的牧者回應熱烈。多位牧者建議,應提出具體十年宣教成長目標,推動事工要考量地區性,不能光談理念,應由基層地方教會訂出具體目標向上報到中會、總會,凝聚跨教派力量參與,考量地區不同需求 ……。

  回溯長老教會宣教史,最初是1865年,英國宣教師馬雅各醫師來台肇始。其宣教著力點是透過醫療傳道,領人歸主,設立教會。六年後,加拿大長老教會宣教師馬偕牧師來台,先抵達高雄。抵達台灣南部後,獲知台灣北部尚未開展宣教事工,他就於翌年即1872年搭船北上抵達淡水,開展北部的宣教。馬偕牧師雖非醫師,但眼見整個醫療水準極其落後的台灣,有所需要,他亦採取醫療傳道。除此之外,他也看見台灣教育上的需要,建立許多神學院與中學校。因此,這一階段的長老教會,給人們整體的印象就是醫療與教育的貢獻。

  後來,長老教會給人們的整體印象有所改變。多位長老教會菁英份子關心台灣的國家前途,勇於建言,在過去威權政治下,執政當局視其為搗亂份子,政教關係緊繃。幾件有名的例子:1970年政府迫使長老教會離開普世教協,1973年台語白話字紅皮聖經遭沒收。上街頭遊行抗議,積極介入公共事務的政治參與及社會行動,成為長老會給台灣民眾的新興形象。

  台灣能有今日的民主,長老教會絕對是重要的功臣,要感謝許許多多長老教會的有志之士過去的努力、奉獻與犧牲。然而,就像第一階段的醫療與教育,因著政府機關、民間團體都開始投入醫療與教育的領域,甚至有些做得更好,好比非基督徒的子弟也不會再選擇教會學校就讀。因此長老教會也不再需要將主力放置於醫療與教育上、繼續推展擴大這兩大事工。

  同樣的,台灣的民主改革,政治環境越來越開放,各種政治改革團體紛紛湧出。過去要獲悉政治另一面相,人們只有從長老教會的《教會公報》來閱讀,如今則有一大堆各種角度的政治關懷報章雜誌,而且在政治領域上報導更為專業,非基督徒也就不再需要閱讀政治課題參雜基督教內容的《教會公報》。因此,當此之際,實在已經到了長老教會要思考下一階段整體宣教施力點的時候。

  宣教是一定要跟「關懷」有所聯繫,就像上帝關懷世人,不是只有靈魂得救贖,也關心身心層面。就像佈道會要成功,絕對不是只有講員的功勞,之前一定是有很多弟兄姊妹長期去「關懷」周遭的親友鄰舍,才能把人帶至佈道會裡。而佈道會之後的跟進「關懷」工作的確實,也才能讓聽了道的人能進入教會。過去長老教會宣教的成功,就是看見了台灣人民的缺乏(醫療、教育、政治環境),而委身關懷、致力解決。若是帶頭的長老教會總會看不到台灣人民現今的缺乏何在,眼不見新形成的、尚未有公益團體關心、對台灣整體社會將有所影響的弱勢團體,那就很難找到下一階段清楚明確的目標,當然也無法帶出整體的感動,更不用談有人願意跟隨委身。

  今年適逢長老教會台灣宣教140週年,六月間,台灣全國各地區長老教會舉辦慶典回顧以往,「21世紀新台灣宣教運動」並規劃一系列的事工與活動,讓我們一起為這個台灣最大的基督教教派祈禱,讓總會新團隊能找出一、二項台灣社會的重大缺乏,以其作為宣教施力點,相信下一階段的長老教會的宣教必定能如同過去前兩個階段,為全體台灣國民帶來身心靈全人關顧的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