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爱论坛》

| | | | 转寄

网路认同现象的信仰省思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 网路认同历程的信仰关联

  在人类文明进程当中,「认同」一直是个重要的内向性指标,从农业文明中面对面沟通的人力世界,到商业文明中文书联系的物力世界,乃至科技文明里资讯传输的网路世界,认同活动不断将人与她/他存在的当下境遇紧紧相系,也层层相缚让当代的人,几乎抽不出身、喘不过气。

  在网路的世界中,每一个为别人提供存在的网路平台,都在意义上要求占有一个主导性的地位。每一次网路的登入,都象徵着一次抉择的确认!每一个首页的载入,都表达着一个世界连结的出口。然而,就在这个输入•登入的历程当中,我们身份的认同正产生着何种程度的异变?究竟在网路的世界中,身份认同活动是属于主动隐匿、主动拟造的?还是被动赋予、被动归属的呢?恐怕在交织共构的复杂图像间,难以划清个明确的分际!一般来说,网路的隐匿性和拟造性是使得网路使用者,感受到自在和自由的重要因素,因为她/他可以恣意地遨游在任何的网页之中而不被局限。一方面,似乎是网路使用者主动地认同而抉择了一个网页,加入到我的最爱当中;但是,另一方面,却又在每一次进出所认同的网路世界中,被动地接受着每一个平台的设计与框限。在其间,我们似乎可以瞥见网路世界中矛盾的认同游戏!

  在这个游戏当中,「认同」的本质与形式不断被重构着。对网路的重度使用者来说,「认同」是一种被框限的本质从属关系。不管是聊天室里面看似东南西北、五花八门的谈话主题,实际上,已经制约于熟客之间的暗语与默契,对于新朋友的加入,若非成群另组主题,否则将受制于旧有的默契之中。对网路的轻度使用者而言,「认同」则是一种被解消的形式流离关系。因为登入网路不过是一种目的的过程,取得资讯的一个工具,一种随时可以拆卸的桥梁。不论是前者亦或者后者,网路世界正不断地重构着「认同」的概念。

  昔日当摩西带领以色列从埃及的桎锢中脱离,所艰难的并不是【首页】的转换,将「埃及」变成「耶和华」,而是身份认同的转换。即便是形式上已经从尼罗河流域丰沃,来到极简的荒芜旷野,他们内在的认同仍然是埃及那430年根深蒂固的种种:「巴不得我们早死在埃及地耶和华的手下,那时我们坐在肉锅旁边,吃得饱足。你们将我们领出来,到这旷野,是要叫这全会众都饿死啊!」(出埃及记十六3)。当以色列仍然以为将使用者需求与密码输入之后,就会出现一幅埃及式的奴役与享乐时,恐怕所产生出来的就是出埃及记当中所揭露的纷乱与悖逆!正因为这认同之路的艰辛,以色列民格外需要一个清楚的认同对象,并据此形成一个认同的信仰传统。因此,耶和华在何烈山,宣告了他的首页独占性!霸气十足的耶和华,甚至要求登入者主动丢弃【我的最爱】当中,每一件埃及样式外套,每一件迷恋过去的彩衣。这样一种再认同的确认,是超越了时间樊篱的进行式;这段再认同的历程,更是期待藉由深化相互委身的关系,带来新身份的价值。已往被奴役的以色列民,只要认真劳动、无怨无悔,便得以换来奴役中的安逸,但是这样一种忘记身份,屈服形式的存在状态,并不能建立起相互归属的认同关系,甚至是酝酿了深层的无奈和怨言。因此,耶和华说:「我的百姓在埃及所受的困苦,我实在看见了;……我也听见了。我原知道……我下来,是要救他们脱离埃及人的手,领他们出了那地,到美好宽阔,流奶与蜜之地,……现在以色列人的哀声达到我耳中,我也看见埃及人怎样欺压他们,……。故此,我要打发你去见法老,使你可以将我的百姓以色列人,从埃及领出来。」(出埃及记三7∼10)


● 网路认同现象的信仰危机

  这个认同的活动委实没有停在悖逆的旷野,也没有歇在乍现的迦南美境,却是藉着指向基督的预言走到了新约,也藉着基督救赎的实现,走向了每一个不断与其存在当下挣扎困惑的认同追寻者。认同的真理,也因此不会被框限在宗教的领域,或是镶嵌在古教堂的壁画上,认同的真理不断在人类文明历程的演进中向当代的承继者,揭示出他「再认同」的动态本质。而今天这个再认同的处境,就部份族群而言,俨然已经进入了网路含混的认同游戏中。据此,我们极需要谨慎地检视其间的危机,也冀望继续从中寻找到可能的契机。

  从危机的角度来看,网路世界的认同活动对于基督信仰造成三方面值得注意的危机:

一、认同形式多元取向的盲点:

  当网路世界中的「认同」活动,已然超越了时间和空间在边界上的概念,每一个认同群体的活动不需要在固定的空间(家中、网咖、办公室、电脑教室、宿舍……),甚至是固定的硬体(家用电脑、公司电脑、手提电脑)中进行时,一个只能在固定时间和地点聚会的活动,必定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因此教会所必须正视的,将是形式上的多元呼声。因为网路的认同活动,已经在形式上抗拒了一成不变的僵化,在其间不断强化的,是每一天不同的动态插播广告,也是不停更新的版面设计,这种包装形式的多元取向,塑造出对于形式过度关注的危机。

  形式多元主义使得年轻一代的信仰者,在面对信仰、体认信仰的时候,失去了对本质性真理的耐性,为了迎合形式上不断求新求变的驱力,创意取得了变革的最高指导原则,而非对真理本质的追寻。这种形式先行的现象,所造成的危机最明显的,莫过于将外在形式的变化,误判成内在本质的更新。也因此,当年轻人聚集在一起的时候,形式语言的相似性已经远远胜过本质语言的互动性。举例来说,敬拜团、青年崇拜的有无,形式上奔放程度的比较,已然取代了年轻人对于深层真理探究的兴致!因此,年轻人的信仰生活固然充满了新鲜与创意,但是彼此相互认同的却是形式层面的异变和包装。

二、 认同语言主体错置的危机:

  信仰的认同危机,不仅仅发生在年轻一代的信仰历程当中,也发酵在年长一代的信仰经验里!语言作为存在的家园,本质上就表达着一种存在的代模,每一代语言使用者皆有自己的语言形式和语言内涵,藉此以形成一种主体性的位阶。对于网路高度异变的存在语言来说,这种语言的更迭更是达到前所未有的频密!就网路商品而言,每一个商品的生命周期,在一定程度上就展现出一个商品语言的生命周期。在一定周期之内,该语言为沟通提供了一个相当好的理解平台,在这个平台当中,任何旧有的语言系统一旦介入诠释,很可能会显得相当突兀而甚至形成失焦!

  以前,一场礼拜所有人融于一炉称之为合一的大家庭,如今即便是为年轻人而设立的礼拜,只要牧者仅仅将讲道语言从台语直译作华语,也已经无法被根本地认同了!因为网路认同活动的发生,不会局限在单一网页的框框,而是多元网路的横向连结。当网路使用者在Google输入:「国语礼拜」、「青年崇拜」的时候,出现的并不是自己教会的资讯而已,出现的乃是众教会的讯息。换言之,过去对语言主体的定位是靠托在职份权力的高低,诸如:牧师大于会众、资深大于资浅、总会大于堂会。如今,面对语言主体的解放,不只是在权力位阶上对旧语言系统造成颠覆,更是在语言场域上形构自然的区隔。因此,任何没有估量适切于网路肉身的真道,都有可能深陷语言主体错置的危机当中。

三、 认同关系质量深化的困境:

  由于网路高度异变的特质,使得使用者在内心中亦不期望会有任何宏大叙事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网路流量在横向连结上的快速攫取,所造成网路阅读的不堪负荷;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网路世界已经将旧有的「权威=发言权」的宰制逻辑全然解构。前者造成量的迷思,后者形成质的反制。

  就量的角度来看,在网路世界的高度流通中,表面上充斥了巨量的浮面讯息(Information),实际上却严重缺乏深层的信息(Message)。网路使用者每一天都面对许多垃圾邮件的困扰,被要求在电子信箱中以效率的方式删除不必要的讯息,在不经意中也阅读了许多质量皆薄的文字。量的沉重,一方面带来资讯世界必然的文明焦虑症状,二方面就更促使网路使用者落入量的追寻。这种量化的思维,在商业文明的宰制下教会早已深陷人数增长的量化困局,如今则在网路世界的量化逻辑中,显得更加危险。

  就质的角度来看,由于网路世界的多元平台设计,解构了少数权力精英宰制群体语境的制约现象,为每一个有意见、有观点的人,提供许多发言的新权力空间,也因此论述品质的深度相较于论述流量的速度,已经不会是网路使用者最为关注的焦点。而这个量大于质的资讯焦虑症,对教会内部已经受到工商社会淡化的人际互动而言,更是一个雪上加霜的警讯。一方面,网路性格的议题取向约化了生命间细腻的心灵分享,二方面,各家争鸣的混沌吵杂也形塑一种对于恒定价值的质疑,甚至是否定。牧师言说的权力,辅导关顾的方式,皆可以在网路世界上进行恣意的解构。如此一来,相互认同的关系已然失却了一份深度的委身作为前提,取而代之的是不断解消认同的可能性。


【未结之语】

  网路世界对基督信仰的意涵不仅在形式与本质上造成危机,同时却也提供了一个丰沃的神学土壤。就形式多元的危机来看,追求形式的认同活动,重拾基督教丰富的创造力量!就语言的认同危机来看,更新语言的认同活动,则再现了基督教道成肉身的真理!就信仰关系在质量上的危机而言,解构不当权力与随处与基督相遇,本质上就是基督信仰的内涵!后续神学建构的再思考,可以在文字的时空之外,于每一个网路使用者的再认同历程中不断对话,不停再生………。


作者就读于东南亚神学硕士班,主修系统神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