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爱论坛》

| | |
| 转寄

文字的重量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文字有没有重量?应该有吧!把一张纸,写满一百个字,拿去磅秤,秤出来的数字,再扣掉白纸的重量,除上一百,应该就是一个字的重量。不过,这样的文字重量,比鸿毛还轻。

文字也有沉重的时候。早年文字刻在石碑上、木柬上、撰写在羊皮上,因着载体的不同,文字的重量直如黄金。后来铅字印刷术出现,一个字都是一块铅,文字也在那段时间,慢慢攀上高峰:因着印刷术的发明,文字掀起了狂风巨浪,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更在文字传播速度加快的情况下,短短的时间之内,就获得非凡的成功。

曾几何时,文字的重量愈来愈轻了。文字开始数位化,连写在纸上的重量都慢慢消失;影音的传播于二十世纪后期雄据世界舞台,文字更是日益边缘化,人们喜欢热闹的音乐、色彩缤纷的视觉享受,文字对现代人的意义,很多时候就像船过水无痕。

然而,文字的重量,是无比的,是滴水穿石的。这样的重量,是连灵魂都能感受得到。

年轻的时候,并不曾真正领会文字的重量。求学阶段,我知道文字可以换来好的成绩,所以课本上的字再怎么枯燥,也要记到脑海里;上了大学,慢慢发现文字还有革命的力量,法国大革命起源于文字,马克思《资本论》里的文字,更是火烧了半个地球;因此,出到社会,文字开始成为我的武器,不论是工作时捍卫自己的论点,还是写文章与人打笔战,文字就像我的倚天剑、我的屠龙刀。

然而,这些对文字的理解,带给我的常常只是一时快感与兴奋。死记了一堆文字,的确为我换来金榜题名的荣耀,然而,这些文字与我的生命没有关系,就像一个镀金的装饰品,随着时间,文字便慢慢从我身上剥落。沉浸在哲学思想之中,文字满足了我理性的索求,然而,我却因为脑袋装了一大堆文字,变得趾高气扬。把文字当成武器,在战场上看似无往不利,可是我的灵魂没有因此变得充实,反而因为浪费了太多力气,变得弱不经风。

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明白文字的重量。我问我自己,要怎么样让文字可以成为我生命中的锚,而不是生命中的沙?脑袋里的文字,怎么样可以进到我的生活,成为人生路上的指标?我的灵魂又该怎么样和文字结合,因着文字的重量而稳定,因着文字结实累累?

我意识到,问题的关键可能在于我阅读的方法。我的阅读总像是在赶场,我拿着一张大网,急急忙忙想要从渔场中捞到最多的鱼,却没有想到,文字并不是鱼,网子上的洞,根本困不住一个又一个有着无比生命力的文字,一晃眼,这些文字又都从洞里溜了出去。真正的阅读,应该像是品尝美食,每一个步骤都有讲究,吃前菜的从容,喝鸡尾酒的悠然,尝面包的滋味,动手切下主菜的技巧,只有像个真正的美食评论家,不惜浪费无数的时间在品尝这道料理,我才能够把文字真正吃到肚子里,进入我的胃和肠,转化成支持我生命的能量。

于是,我改变了自己的阅读速度,一篇文章,过去可能半个小时就读完,现在,却常常要花上两个小时。我在每一段文字的旁边,尽可能地把精彩的句子再抄一遍,我要让文字的重量,透过抄写时手腕的酸痛,得以铭刻在我的生命里。读完一次之后,我还会再读第二次、第三次。我不再把阅读当成是走文字迷宫,只要走到出口,任务就算结束;每一次的阅读都是走访巴黎凡尔赛宫,转角的每一幅画,每一小颗字,可能都有历史,都要驻足再驻足。

说也奇怪,我开始在自己的生命中,感觉到文字的重量了。我高兴地发现,藉着这样的阅读,每一本书的内容,都可以编织成一件相当合身的外衣,天气冷的时候,我知道该穿哪一件暖和的文字外套御寒,天气热的时候,我又有透气的短袖可以消暑。有时候,我还会感觉到文字彷佛在我血液中流动,像一颗颗的红血球,滚过来又滚过去。更多时候,当生命遇到了突如其来的状况与风暴,我的思考停顿、四肢发软,唯一能够让我没有被狂风暴雨吹走的,就是几个扎扎实实生根在灵魂深处的文字。是这些字的重量,使我有如盖房子在磐石上。

好比勇气这两个字。人生在世,常常会面临看不见未来方向的时候,人再怎么聪明,也无法百分之百算准,一个企画案、一个想法到底成不成功;因此,面对未知,我们的内心常常焦虑、不时恐惧,连带地使我们丧失做决定的力气。如今,当我遇到这样的状况,「勇气」两个字就会浮现心头;透过这两个字,我可以感受到古往今来许许多多先贤先辈对于勇气的讨论,我也可以回想过去看过的小说故事中,那些动人的勇者与场景。我会想到大卫的勇气、耶稣的勇气、保罗的勇气,然后敢于放手一搏。

又好比复活、好比盼望、好比爱、好比和好、好比拥抱。每一个字词的背后,都有着丰富的历史脉络、人文景深,充满着生命的连系与智慧的结晶。这些字词,可以帮助我们面对仇恨、沮丧、冷漠、破碎和距离,生命将因这些字词,航行在汪洋大海中也不致倾覆。只有明白文字的重量,我们才能学会真正的谦卑。

这世上,最重的东西是什么?不是黄金,也不是美金。世上最重的东西,就是文字;文字比铅锤还重、比钻石还硬。我们的生命都像浮云,在人世间来回飘散,而只有文字的重量,能使我们的灵魂安定,生命因此有根有基。

注:本文为《教会公报》第三千期徵文比赛之得奖文章 http://weekly.pctpress.org/2009/3001/3001_17.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