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爱论坛》

| | | | 转寄

基督徒总要遵行上帝的旨意,不能有自己的意思吗?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问:「教徒会遇到每件事都祷告吗?在祷告后,听到上帝的话或感动后,都一定得要遵守吗?这样算是迷信吗?不能有所选择吗?我知道上帝会有他想要我们经历的过程,也明白如果祷告后听从上帝的引领,那上帝会为我们负责。但不懂的事,虽然我们在上帝眼中不是完美的,但上帝不是赋予我们基本的能力,让我们有所经历接受考验,虽这过程不一定平顺,但只要相信,终究会回到上帝的预备终点,不是吗?」

答:「很高兴看到你继续诚实地追问,这代表背后一颗谦卑真诚的心灵。我相信这也是上帝所喜悦的态度。只希望我有限但诚挚的回答也能够回应到问题的核心,使我们彼此都能从中有所学习。

不知道你是否发现,你现在这个问题与之前的问题不太一样:之前的问题(像「祷告是否就是与自己心灵的对话?」或「人都是罪人吗?」)其实比较是客观上的「认知性」问题,因此能够期待一个比较明确的答案。但是你目前的问题,关于「上帝的旨意与人的回应」,会牵涉到个人主观上「经历性」的问题,因此很难有一个清楚明确的回答。原因是,当我们尝试将主观的经历用文字来描述时,平常「文字使用定义」上的差别与「表现程度/理解程度」上的落差就会因为「你―我」在主观上的不同而被放大,更别提我们现在还必须考虑到「他」呢!(可不是「它」哟!) 而这正是信仰问题常常造成争议的原因。

我猜你可能被一些基督徒所使用这种主观的语言/文字而困扰过,甚至有点觉得他们在自欺欺人吧。别担心,我完全了解,因为我以前也是这样想的。事实上,甚至到现在我都还必须诚实地说,我并不会认同某些基督徒的观点或方式。但不同的是,我现在比较可以站在体谅的角度来看,因为我有时也会犯类似的错误啊!可是「错误」本身并不一定意味着「迷信」,对不?要不然我班上那些物理系的学生大概就是最迷信的一群人了吧!这表示,我们必须要努力跃过表象,看到一些更本质的关键才行。

因此,在以下的回覆中,虽然我仍然不得不使用有限的文字与若干基督徒的术语来阐述,但是否也可请你暂时接受这些字句仍有一定模糊的空间,而真正的内涵可能需要我们彼此都更进多地了解(或修正)时才会逐渐地清晰?并且,为免造成误会,以下我都假定我们是在讨论「真正的基督徒」,而不是表面上去去教会聊表心意的「教徒」。我们也假定所讨论的基督徒在某件事上是真的知道上帝的心意,而暂不讨论如何得知的。

事实上,我们一般所谓的「上帝的旨意」其实是有不同的层次与内涵的,我希望不久后会再另行撰文来澄清这一点。所以以下我会暂用先用「上帝的心意」来作一个比较笼统的代表名词。因为惟有先作此必要的限定,才能针对你的问题回答,不会错失了焦点而鸡同鸭讲。希望你会发现,在这中间仍然是有一条道理可以被显明出来的。虽然不容易,但我对此还满怀期待的呢!

一、你提到基督徒对于「上帝的话」、「上帝的感动」或「上帝的引领」是不是一定需要遵行,是否有我们自由意志选择的空间。我想在回答之前我们必须先澄清一个观念,就是基督徒所说的「上帝」(在甲骨文中就已出现这个词)与儒家所谓的「天」是不一样的,也与道家所谓的「道」或「自然」不同。主要的差异不是在「谁比较大」这种无聊的问题,而是在于「上帝」一词已经蕴含一种丰富的「位格性」(personality),并不只是一种规律、精神、观念、或冥冥中的存在而已。

用一个比较通俗的方法来说,「上帝」是有「意志」、有「理性」、也有「情感」的,正如你在圣经中所看到的一般。正是因为上帝是有这种「位格性」,不是冷冰冰的规律,所以我们人类不但能够用理性来认识他的真理,用意志遵行他的旨意,更可以用全心意来「爱」他,且被他所爱。这是为什么耶稣归纳圣经中最大的诫命为「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的神,并要爱人如己。」(〈路加福音〉10:27) 事实上,上帝也正是这样地爱着我们:「惟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的爱就在此向我们显明了。」(〈罗马书〉5:8) 但是这可不是我们在用自己的想像「捏造」一个人性化的上帝哟!更正确的说,先是有这样的上帝存在,然后才「照自己的形象与样式」(〈创世纪〉1:26)来造出我们人类。难怪人类与其他动物是如此地不同。

二、所以,基督徒与上帝的关系并不是单纯的一个「君王―百姓」、「主人―仆人」、或「老师―学生」的关系,而是更像「父母―子女」的关系。(当然,这些都是用人类有限的言语来作的类比。) 这是为什么我之前有说,在谈到上帝与人的关系时,一定会有主观的因素包含在内。所以你才会听到有基督徒说「上帝感动我…」、「上帝不喜悦…」、或「耶稣我渴慕你」之类让别人觉得有点肉麻兮兮的话语(我们好像从来没听过佛教徒说过「要爱佛祖」之类的话吧!)这实在是因为基督徒与上帝关系的核心,乃关于「所是」(Who you are),而非「所作」(What you do)或「所知」(What you know)。

后两者需要一段时间的学习或修养的功夫累积而成,但前者却只能用信心来把握的。所以圣经才说:「凡接待他的,就是信他名的人,他就赐他们权柄,作神的儿女。」(约翰福音1:12) 就如同在一个正常的家庭裏,父母不会因为孩子不够聪明或做了错事(doing)就与他断绝关系(being),终止对孩子的爱吧!难道我们会说父母有甚么不公平吗?岂不应该说父母对孩子的爱本来就不是基于孩子的外在表现(doing),而是基于是自己骨肉(being)的事实吗?

三、当我们明白上帝与基督徒之间的关系是可以有如此主观的经历,是被上帝接纳进入他的家中,我们就可以了解,在家里,除了一些家规(如耶稣所说的最大诫命)当遵守外,就自然还有一个很大的空间是需要用心灵来体会明白的。就如同我们一般人的家庭,年纪比较小的孩子需要父母操劳费心的地方比较多;年纪较大的孩子多半比较知道如何成熟独立,不让父母操心;大概只有到结婚生子以后才比较能体恤父母的苦心,懂得真正的孝顺。

同理,在上帝的家中,每个人因为与上帝亲密的程度与个人特质的不同,的确是会对上帝的心意有不同的领受或回应。因此,如果站在这个基础上直接回答你的问题,「但上帝不是赋予我们基本的能力,让我们有所经历接受考验,虽这过程不一定平顺,但只要相信,终究会回到上帝的预备终点,不是吗?」,我的答案是,是的。上帝对我们的爱与关系,并不会因为我们一时凭自己意志而作的选择就消失,而且会一直帮助保守我们在他的旨意与计划里,否则这份爱就没有甚么值得我们夸耀的了。(〈罗马书〉8:38-39)。但是,且慢,这只是一部分的答案,我们还未结束。

四、如果上面的答案可以片面成立,我们马上会又另一个困难:难道基督徒就可以恃宠而骄,为所欲为,只因他成为了上帝的儿女了吗?答案当然不是,因为还有「家规」啊!圣经中明白的提到,上帝会亲自管教处罚自己的儿女,甚至比世人的标准还严厉。但真正的重点乃是在背后的「动机与目的」,而不是在这些标准高不高、公不公平,或处罚严不严格之类的比较。上帝的动机是为了爱子女,而目的是为了使他的儿女回转而爱他(being),使我们可以更亲密地享受到他真理与慈爱的同在。(这可不能说是他很自恋,而是实在是因为宇宙万物都是他手所造的,还有甚么东西是能与他自己相比呢?)

与此平行的,基督徒对上帝心意的遵行程度,也并非是看他执行(doing)的彻不彻底,也是要看他真正的动机与目的:真正基督徒的动机是「因爱而顺服」,绝非因为害怕而勉强;他的目的不是为一个美满幸福的生活,而是为要荣耀上帝,讨他喜悦。也就是说,上帝是我们所有行事为人的动机与目的,并非是一个手段或过程。

所以说,按照这个「家规」来看,基督徒当然应该尽心尽力地遵行上帝的旨意或引导。因为上帝是看我们的「所是」,不是看我们的「所作」;也许这一点是再怎么强调也不嫌多的。也因此,基督徒人生真正的目的并不是为要完成甚么伟大的事业或成就(I-it 的关系),而是为要更认识上帝、更荣耀他、更爱他、也更深地享受他所赐的丰富生命(I-Thou 的关系)。基督徒的确是可以凭着上帝赐给我们的智慧与才干作一些适当的选择,圣经并不否定这个部分(即所谓的「普遍恩典」)。

但是我们深知如果不是在上帝的计划当中,如果没有与那永恒者的心紧密相连,如果没有他的祝福与帮助,这一切终究会随风消逝。反过来说,如果我们能将上帝所赐与的聪明才干谦卑地顺服于上帝的带领之下,为他所使用,为荣耀他的名(而非自己的名)而努力,那我们短暂的人生岂不更因此能在永恒里得着那真正的定位?

五、所以,作一个总结,你问题的答案必须是「从以上两种表面的矛盾中得到实质的统一」。关键就是在了解到这是关于「所是」的问题而非「所作」的问题。对一个真实的基督徒来说,如果真的能够得知上帝在某件事情上的心意,当然应该要尽力的顺服而行,以成全他在我们身上帝计划与祝福。而这个顺服在最理想的情况下,应该会是甘心乐意地,因为上帝重生了我们(being),使我们可以因为遵行他的旨意而喜悦。此时,「上帝的心意」就与我们「个人的心意」合而为一,就算没有祷告的形式,但也可以很敏锐于他的带领,看见他所安排的道路。

但是因为每个基督徒的灵命深浅与个人背景有所不同,所以在遵行上帝的心意,顺服他的带领上,并不一定都能有最理想的表现,甚至出现抗拒上帝的情形(如圣经〈约拿书〉的故事)。因此,虽然在他手中总会有别种方式来成就他的计划与旨意――这一点我们就不必为他担忧了――倒是我们如何的回应,对我们自己的生命成长却可能会有很大的影响。但上帝对我们永久的爱却总不会改变。

最后,我承认在基督徒寻求并遵行上帝的旨意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一时无法明白他完整的计划而有看起来像是一种「迷信」的行为。这大概也是你主要所担心的。但这仍然不应算是「迷信」,因为我们虽不完全明白他一时的作为与带领(doing),但我们仍是可以藉由圣经与他过往在我们生命中的作为合理清楚地信任「他的本性」(being)。

就像一个孩子可能并不明白为何要父母要搬家,但是因为深信父母对他的爱,所以选择相信,告别自己的朋友。这个信心若是从上帝而来就必不落空,「因为知道我所信的是谁(being)」(〈提摩太后书〉1:12),因为他是一个良善的上帝。而我们对他的认识也会因着这个信心而有日益丰富地体会,这就是基督徒在上帝手中的成长。到那时,理性的高墙或许并未完全消失,但是我们灵魂却可以藉着信心的翅膀,向晴空的深处振翼而去…

作者为清华大学物理系副教授
关于作者:http://www.phys.nthu.edu.tw/c_teacher/dwwang.html
欢迎参观作者的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dawwei.wa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