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望爱论坛》

| | | | 转寄

在人本波涛中回归大公信理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科学理论与信仰启示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时代已经成为火线话题。科学强调实证经验的唯理知识方法,举凡宇宙以及世界的起源、上帝的存在,以及在肉身之外是否有灵魂等等议题,现代科学都想单凭它的实证标准来宣示主权,对关于创造的启示嗤之以鼻。

信仰则强调启示与光照经验的合理性,认为信心的知识不抵触理性的知识,甚至是补其所短。毕竟,在不废弃理性功用的前提下,唯有信心才能使人看见灵性世界的真实(希伯来书十一章1节)。

信理不排斥与当代新知互动

信仰启示调整人心对实证理性的过度信赖。然而,向这个崇拜科学理性之神的世代宣讲福音,也必须学习去聆听和认识每个寻道者的知识养成背景,不刻意去忽视、或是排斥对相关的新知做必要的了解。

自从初代教会以来,教会信仰与所处时代的知识发展向来处在若即若离的紧张关系中,由此出现两种最普遍的应对态度,一种是以信仰为师,却掌握当代知识发展的脉动,另一种则主张信仰与当代知识的发展完全对立。窃以为,以信仰为师,却与当代知识的发展保持对话,在审慎开放中以大公真理的准则与伦理观来提出生命向度的质疑与针砭,应当是一个较理想的态度。

教会既已持定对大公信理的信靠,不以人文的学问为真理的楷模,那么一切能刺激我们去更掌握圣经救恩信息与核心认信的当代新知,就应当被善加研究。在格局太小和格局大到失去原则之间,历代教会的智慧其实已经把最好的平衡点给了我们。

启示超越人本演化论的不足

在今天,演化论被视为当代思潮反对信仰启示的罪魁祸首。若从持守大公信理的立场来看,教会理当毫无保留地悍然拒绝人本演化论,因为它的唯物思想让人的存在成为一场没有目的的虚空,无法为短暂劳苦的人生带来出路与盼望。

至于神导演化论,在思考此议题时,应该清楚持守与发扬的底线是:所谓的「神导演化」不可能排除三一上帝那具有目的性,又超越无神论所能测度的宏大计划之工。这个让自然律得以恒常运作的计划之工与广义的创造观并不相抵触,因为在其中有上帝心意的眷顾与引导。

此外,所谓的「神导」也必然会坚持唯物论世界观与人性进化论(此种人性观以为,一切所谓的黑暗与罪恶并非是不好的,因为它们都是为了让人性演化得更完美的必经之途)这两者所悍然拒绝的根基启示,亦即:

人类个体灵魂的受造与真实存在(创世记二章7节;诗篇卅一篇5节;路加福音廿三章46节;约翰福音十九章30节;希伯来书十二章23节;雅各书二章26节);人类的本性因着堕落这个历史事件而败坏(也因此,人类本性需要的不是进化,而是被救赎与更新),使得灵魂与肉体从此经历死亡,需要基督的救赎(罗马书五章12~14节;另参创世记八章21节;箴言廿章9节;诗篇一四三篇2节;雅各书一章14-15节)、圣灵不断的更新(罗马书八章1-11节),以及复活的应许(哥林多前书十五章21-22节,42-54节)。

这意谓,世界从起初直到将来都持续不断地需要领受从三一位格神而来的护理与救赎神迹。只要不否认这几个前提,采取稍有弹性的眼光并不会拦阻对真理的认识与把握。

更正面地说,若愿意去持守并发扬这些底线,那么一个先前浸泡在人本演化论的染缸,之后却皈信耶稣基督的人,他对捍卫根基信理的论述方式,比较起不具备这样背景的信徒来说,想必更有其独到与特出之处。有这样特别成长背景的信徒,若能够接受扎实的信理神学装备,将可以在科学与信仰的冲突日益加剧的今天,扮演比传统神学工作者更重要的桥梁角色,让福音使命与救恩的信息在这个时代得到另一个出口。

但反过来,任何以为拥抱与鼓吹当代文化与知识就等于在宣扬基督的教会团体也必须知道,只有扎根在传统信理之上的福音宣讲,才能够见证福音的独特以及超越人本智慧的圣灵大能,进而光照人心中那厌弃启示的刚硬营垒。正因有信理这道最后的防火墙,教会在面对各时代不同文化思潮的冲击和威胁时,才得以不被同化,或是消灭了圣灵的感动。

结语一:启示是安慰的源头

如今是个以不断发问来取代生命的答案,以安慰感来充当真实意义的时代。时代之灵所习惯的不是信仰的语言,而是由眼泪、欢笑、忿怒、怨怼、短暂的幸福与哀伤经历所拼划而成的人生记忆,从中汇聚出个人去想像与臆测「永恒」的情感能量。情感与身体成为擒捕安慰的猎具。但不幸的是,连情感与身体自身也一再褪色为恼人的生命问号。

脱离了启示与信仰,心灵就只能专注于有限的情感与身体意义,随着人本关顾理念的放任与催眠,继续为自己的虚空编织合理的灵性幻象。信仰的启示若想被这个心灵所青睐,也得看它所提供的安慰与止痛效应是否能够持久和多样。

曾几何时,谘商关顾若以顺应人性欲望为导向,那么它就算挂起了基督的旗号,也只是把他当成配合人心欲望的高级仆役,而非是去帮助人顺服信仰的启示与应许。至终,人的善变与自我宠溺注定使他坐困愁城。一旦情感与身体所习惯的安慰模式受到波动,幸福与平安也从生命中遭到无止境地放逐。

基督信仰回应人的情感渴望,它宣告永远长存的爱与安慰,又应许那遭罪性扭曲的身体可以得回它的受造目的。因着上帝爱子耶稣基督的受难与复活,各种诱惑权势、身心煎熬与肉体死亡所带来的沉重虚空已不再是令人绝望的咒诅。基督的救赎大能使信靠的人得着力量,在信仰的保守之中逐日经历情、意、智的蜕变与释放。正因信仰的爱源自不变的真理,这爱可以带来全人的更新与持久的安慰。

结语二:爱与真理合而为一

大公信理的精神是上帝的爱,因为它能让多忧多疑、受黑暗辖制的心灵得着赦免、信心、重建、指引与平安。世间的爱常是随着人与时代的流转而变幻不停,破碎不全,甚至与诡诈邪情混为一谈;从真理而来的慈爱与安慰却是带来改变、无比甘甜。

这样的爱犹如是圣灵在信靠之人的心中所烙下的内在印记,因着这真理之爱的提醒与保守,去爱与拥抱邻舍、异己以及软弱迷失之人也成了领受神圣之爱者的天职,因为爱真理与爱按着上帝形像受造之人是合而为一的。有这合一之爱的地方,就有耶稣的靠近与生命的同在。在信理之爱的意志中,去拥抱邻舍、异己以及软弱迷失之人是在提醒我们,信理之主也是这样子走近并拥抱我们这不完全的人。我们爱,因为我们有信;因信而爱,只会让这信在爱中更加真实与坚定。

而这样的合一也表示,爱不废弃真理。正如上帝的慈爱不愿一人沉沦(彼得后书三章9节),他的真理却清楚表明悔改重生的必要(罗马书十章9-10节)。

爱是真理的形像,真理则是爱的本体;两者的呈现不管孰先孰后,都无法只去偏重一方。若世上没有人接受大公信理,上帝的爱与真理一样永远长存,无需人来为它辩护。但这地上若没了大公信理,就不再有所谓基督的身体,而是只剩下一个幻影或是诺斯底的耶稣;因为基督的身体乃是有形体的爱与真理,而大公信理乃是这爱与真理的记号,又是信徒团体的DNA。

结语三:信理确保长远果效

大公信理的内容轻省,目的是要建立有根有基、有信有行、有火热外展与忠贞灵性,并且掌握信徒合一的准则、对时代带出良善影响力的教会(帖撒罗尼迦后书二章13-17节),这样的教会乃是有「道」的「身体」。

大公信理巩固读经的成效,却不拘泥于个别信仰团体的特有主张。它发扬上帝的创造,看重仁义与伦理的实践,并且不忽略人心的罪恶、十架救恩的宝贵,以及圣灵的大能。教会的宣讲牧养、神学教育,以及谘商关顾的实务若站稳在大公信理的启示根基之上,必然更有能力培养真门徒,也更有能力在徬徨飘摇的世风中坚立不移,持守使命异象。

一个教会可以拥有庄严安宁的灵修教仪与浓厚的神学知性,抑或是以其外拓的能力与敬拜的自由奔放做为号召,然而从信徒团体对大公信理的在乎与体会程度,就可以看到这个教会的未来。

「在乎」与「体会」决定了内在人的价值眼光与盼望所系为何。大公信理所关乎的乃是生命与幸福的原始与终极对象。若对这么重要的对象不以为意,就算有光鲜亮丽的传统与蒸蒸日上的教会人口,祷告的生活很容易就会脱序失焦,心思也会沉溺于今生的需要与成就,教会文化所带出的也恐怕是只知而不行,或只行却轻乎所信,有名无实的宗教徒。

为此,教会必须正视信经的益处,藉由诗歌与敬拜、圣经的查考、信息的宣讲、圣礼的施行,肢体间的牧养关怀与灵命探索,或是藉由团契的分享教导,多方而有智慧地深刻信徒对它的体认。一个人不管是第一代或第八代基督徒,都迟早要通过信理之门来让生命扎根。

结语四:与信理之主相遇

持守信理是要付出代价的,特别是在今天。但,大公信仰岂不正就是历代圣徒用殉道之心为信仰奋战而得的神圣果实!这样的信仰正是基督身体的意义,它代表在捍卫真理的当中经历受创,在受创中依旧倾心渴慕基督形像的彰显,坚持虚己之爱的付出,让重建全人生命的公义之光得以发出。

时代的野火与此相悖,如幻似真的狂热魅力、灵性体验风潮、数字光环与人类一家的呼吁都无不令人迷醉心动,但至终,只有顺着信仰的基因来发展,才会有基督身体的延续和成长。

唯愿教会察验自己的所知、所信及所行,与那位将要再来的大公信理之主相遇,降服于他的伦理与救赎旨意。教会在如此的倾心爱慕之中经历提升,也在如此的敞开当中欢迎并切慕那荣耀无比、神圣无伪之爱的降临,领受圣灵能力的浇灌,因为他乃是应许向人显现(马太福音五章8节;提多书二13节)、以爱还爱的信实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