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粮选集》

| | | | 转寄

人子迈向十字架的荣耀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基督离开法庭》(Le Christ Quittant le Prétoire),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é),1867-1872年。(图片来源/WIKIMEDIA

法国插画家古斯塔夫.多雷(Gustave Doré,1832-1883年)是插画领域的翘楚,他的版画仅使用黑白线条疏密、区块配置,即生动地呈现事件的氛围。更可贵的是,多雷的想像力不拘一格,往往加上个人的创见,令作品更具深省空间。相对于多雷赖以成名的插画,完成于1867至1872年的《基督离开法庭》(Le Christ Quittant le Prétoire),不仅是多雷生平少有的油画作品,所蕴含的意义也极具讨论价值。

雍容王者巡行

这幅油画现收藏于法国斯特拉斯堡现代美术馆(Musée d'Art Moderne et Contemporain),尺寸长达9公尺、宽达6公尺,明显与多雷一生无可计数的插画、版画等作品大相迳庭。

《基督离开法庭》气势磅礴,除了万头钻动、好奇争相目睹犹太之王的群众,以及竭力维持秩序的罗马兵丁,福音书记载的彼拉多、希律王,以及诡计得逞的犹太祭司、文士、法利赛人,还有关心耶稣而绝望哀恸的妇人、因卖主而转身离开的犹大、被勉强背十字架的古利奈人,均出现于作品中,有如演员全员到齐,同台演出。

这出戏剧的背景是宏伟的建筑,高耸于作品两侧,整体构图让人联想起拉斐尔(Raffaello Sanzio,1483-1520年)的经典《雅典学院》(Scuola di Atene),以及保罗.委罗内塞(Paolo Veronese,1528-1588年)的作品《迦拿婚宴》(Nozze di Cana)。

不同于许多以基督受难为主题的作品,多雷笔下的基督耶稣,面对即将要承担的苦刑、横摆于眼前的十架刑具,展现出来的是一派雍容,四周的喧闹只是衬托人子的镇静淡定。他一袭无瑕白袍散发着柔和光芒,头上的荆棘冠冕虽使这位犹太人的王额头血迹斑斑,却没有造成他丝毫的狼狈。前头的路一片净空,他有如王者巡行,无人敢对犹大之狮的威严放肆。上帝的羔羊是整幅作品中唯一望向观赏者的人物,其目光吸引人们瞻仰他的荣面。

他是犹太人的王

我们应对一个说法不陌生,即犹太人引颈企盼的是一位君临圣城、复兴王权、焕发荣光的弥赛亚。他们怎么也想不到这位先知应许的人,不仅出身贫寒,也不思如何揭竿起义,拔刀撼动外来的罗马政权,远不如马加比家族(Maccabees)力抗希利尼那般积极进取,甚且还近乎僭越、亵渎地以上帝的儿子自居?以致最终,他们将弥赛亚钉上十字架。

犹太人这种对应许的受膏者认知的偏误,其实也是我们今日当警醒的,因为基督可能与我们凭己意想像、以为的不同。若不是本着圣经认识基督,那么我们心中的耶稣将充斥着人意的想像而不真实,我们所谓的耶稣精神,可能与圣经启示的大相迳庭。

我们可以从圣经对福音的解释,进一步地指出犹太人的盲点。他们并没有意识到,罪恶的权势比罗马政权的辖管更为可怕,死亡的力量比帝国的压迫更为凶恶,道成肉身的人子,他的福音乃是要将他的百姓从罪恶里救拔出来(马太福音一章21节)。

若按圣经所描述,我们确实会忍不住质疑多雷的画笔是否过于美化了受难时的情境?因为照着福音书的描写,人子不仅遭遇罗马兵丁的鞭打、戏弄和污辱(马太福音二十七章26-31节),更在十字架上受尽讥刺(39-44节)。上帝的爱子嘶喊着:「以利!以利!拉马撒巴各大尼?」让跟随者惊惧、旁观者叹息,更使敌人藉机嘲讽上帝对他的离弃(46、49节)。相较之下,梅尔.吉勃逊(Mel Colm-Cille Gerard Gibson)执导的电影《受难记:最后的激情》(The Passion of the Christ)虽然因过于暴力血腥而惹争议,却似乎较《基督离开法庭》这幅画作更贴近圣经中耶稣受刑罚、鞭伤、击打、被弃绝等难堪无比的记载。

因受的苦难学了顺从

然而,画作是人的作品,增添了艺术家个人的创意发想,不会也不需要如圣经般无误、无谬,故此,与其评判是否精准贴近事实,不如体会其中意象。如此看来,多雷画作中的基督,倒可以使我们寻思耶稣表明的话:「人子得荣耀的时候到了。」(约翰福音十二章23节)这句话让当时的人为之费解,因为和映入当时人们眼帘的事实大相迳庭,而艺术家藉着画笔描绘出人子受苦的另一面,乃是得荣耀。

这荣耀的一面让人感到狐疑,是可以理解的,相比于启示录使人俯伏而无法直视的万王之王、万主之主,那个悬挂在木头上的死囚有何荣耀可言呢?被卖被弃的难堪、赤身露体的羞辱、尝尽折磨的苦楚、注定死亡的绝望,有何荣耀可言呢?在人的观点、在世界的价值中,没有荣耀可言;髑髅地是一个善心人会悲悯可怜、好事者会奚落讥笑的终局,也是没有荣耀可言。

事实是,我们当放下人意对荣耀的理解,寻求圣经中对荣耀的解释。圣经中的荣耀,从来都不是人们相互吹捧、抬举的虚假荣耀(约翰福音五章44节),而是创造天地之造物主本来就有,也是万物当归于他的(罗马书十一章36节),一如天使在旷野的赞美(路加福音二章14节),又如诗人对列邦万民的呼吁:「在列邦中述说他的荣耀!在万民中述说他的奇事!」(诗篇九十六篇3节)

人子迈向十字架这一幕之所以荣耀,是因为这是历史上无比重大的事件,是更胜于起初创造天地的再创造。那六日所造的天地,自创世记三章以后已被罪全面性污染,「死就临到众人,因为众人都犯了罪。」(罗马书五章12节)而死作为罪的工价,也令罪人无可逃避(罗马书六章23节)。更可怕的是,天与地隔绝、神与人为仇,「你们的罪孽使你们与神隔绝;你们的罪恶使他掩面不听你们。」(以赛亚书五十九章2节)「你们从前与神隔绝,因着恶行,心里与他为敌。」(歌罗西书一章21节),万物也因此在虚空之下叹息、劳苦(罗马书八章20-22节)。

但神爱世人,没有让这样的悲剧持续到永远,叫罪人难以想像的是,他们得了全然不配的恩赐:上帝的儿子。他们在耶稣基督荣耀的福音中,有了彻底的更新,本属于血气的有罪之人,在基督里由圣灵重生为新创造的人(哥林多后书五章17节)。天父定意将上帝的羔羊压伤、使他受痛苦,以他为赎罪祭,使我们的罪与刑归到他身上(以赛亚书五十三章10节)。而时常悖逆的我们,因人子接受了这苦杯而认识顺服:「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马太福音二十六章39节)

使徒阐明了始祖亚当与末后亚当耶稣基督的鲜明对比。始祖亚当的过犯使众人都伏在罪的权势之下,末后的亚当却不求自己的益处,因受的苦难学了顺从(希伯来书五章8节),于是我们在耶稣基督身上看到一个完全顺服的人,使天父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荣耀父的名。

同受苦、同得荣耀

再者,人子迈向十字架这一幕之所以荣耀,乃是当必朽坏的变成不朽坏的、必死的变成不死的,昭示一个创世以来根本性的改变:「这必朽坏的既变成不朽坏的,这必死的既变成不死的,那时经上所记『死被得胜吞灭』的话就应验了。」(哥林多前书十五章54节)

当法利赛人等为了计谋得逞而称快,当祭司因眼中钉将被拔除而满足,当门徒因夫子被擒而丧胆,当跟从者因牧人被击打而绝望……在这些纷乱中,耶稣基督清楚这十架之路并不是彼拉多的权力或人的谋算所致,乃是父的意旨,更是自己舍弃权柄,同样也有权柄取回,「没有人夺我的命去,是我自己舍的。我有权柄舍了,也有权柄取回来。这是我从我父所受的命令。」(约翰福音十章18节)于是在那十字架上,义的耶稣,代替了不义的你我(彼得前书三章18节),蒙拣选者因此得以与基督同死、同葬、同活,同受苦、同得荣耀(罗马书八章17节)。

●本专栏为个人来稿,也曾与【香港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文字事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