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粮选集》

| | | | 转寄

教会这个群体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经文:「这十二个人有……还有……又有……」(马可福音3:16-19,节录)

表面看来,这段经文似乎并没有甚么值得深思的地方,但有一点不大起眼的观察,或许跟我们今天的教会生活有一定的适切性,那就是在这十二门徒当中,有不少是分属亲戚、同乡的:雅各与约翰是兄弟,是西庇太的儿子(3:17);安德烈是彼得的兄弟(约1:40, 41);腓力是彼得、安德烈的同乡(约1:45-51);巴多罗买/拿但业是由腓力介绍跟随耶稣的(约1:45-51)。

可以说,这十二人都是藤瓜相依的。一方面来说是很自然的,因为关乎切身的问题,我们总是先找那些就近和相熟的人;但每当群体有争拗或涉及利益冲突,亦可能引起更大的纷争。马太福音20:20-24记载:「那时,西庇太儿子的母亲,同他两个儿子上前来,拜耶稣,求他一件事。耶稣说:『你要甚么呢?』他说:『愿你叫我这两个儿子在国里,一个坐在右边,一个坐在左边。』耶稣回答说:『你们不知道所求的是甚么。』……那十个门徒听见,就恼怒他们兄弟二人。」今天一般教会所涉及的纷争中,有不少就跟这类私人关系有关。一旦有争拗,人的党派本性自然表露无遗,甚至拉拢自己的家族班底另起炉灶。这是值得我们小心的。

其实教会是能够容纳不同性格的群体。当中并没有所谓「理想的性格」或「基督徒的性格」,只有愿意顺服上帝、被上帝改变的性格。事实上每种性格都有它的强处和弱点甚至盲点,很多时那些所谓强处本身,往往正是弱点所在。例如,比较理性的人的强项是显而易见的,但他们却容易以堂皇的理由去合理化自己那些其实不那么理性的个人偏执;因此,「理性」很容易同时成为一个理性的人的盲点!

「感性」很多时成为教会中被标榜的特质,因为教会是一个「爱的群体」。耶稣说:「你们若彼此相爱,众人就因此认出你们是我的门徒了。」但过分高举感性,却容易将「非理性」合理化,即动辄以所谓「属灵」的理由或个人的「感动」去否定不同的意见,排斥一切略为倾向理性化的人或意见;结果将教会变成一个「脑子像浆糊」的群体,叫那些稍为倾向用脑的人望而却步。

基督徒实在需要认识自己!这在教会中是常常被忽略的,因为我们说「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里面活着。」但是当我们并不真正认识自己,我们的「自我」就往往在「为基督」的名义底下为所欲为,并且因为有了这个神圣的理由,我们就更加放不下这个「自我」。结果我们越是「为基督」,教会就越多意气的争拗。

最后要说的是这十二个人并没有在主耶稣呼召他们之后立时变得沉实稳重、英明神武、独当一面。他们有不少不成熟的表现、无谓的争拗,甚至在主耶稣背后争做老大。这些都要在日后和主耶稣相处、相交的日子里受到雕琢和校正。

◎默想:今天教会所需要的或许不是得过且过、息事宁人;我们不仅需要互相包容,更需要认识自己!

●本专栏为个人来稿,也曾与【香港基督徒学生福音团契文字事工】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