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Hapiru 2010.03.28
研究所以后,除了圣经方面,很少再去碰学术或论述性的书籍,甚至到了过敏的地步。只要是理论,脑子就自动关闭接收系统。我想我是被后现代式的书写弄到反胃了,其实真正好的哲学、理论、思想,不是要故弄虚玄、而是要启发心灵的。小说家 Flannery O’Connor 每天晚上洗刷完毕,都会在睡前读几页阿奎那的东西,照她的说法是「能好好搓洗我的头脑。」多么传神的形容!保真读硕士研究所的时候,在图书馆找资料,不小心看到心仪已久的怀海德着作《观念之探索》,结果读的欲罢不能,只得赶快还回去,不然论文也写不成了。作学问,钻研的书籍刚好又是自己爱读的书籍,可真是人生不可多得的幸福呢。
「泥屋咖啡馆」是 Lauren Winner 常去喝东西、读书的地方。有个周日下午她在那里喝茶,想到她以前的安息日是怎么度过的。她原本是犹太教徒,后来归信基督教,不过还是很怀念犹太教的一些美丽又富有涵义,赋予凡俗生活神圣气息的礼仪。当她思索这些礼仪,发现其中有很值得基督徒学习之处,因此在这本取名为《泥屋咖啡馆的安息日》(Mudhouse Sabbath) 的小书提出一些犹太教的礼仪,以及对基督徒的意义。在此只分享犹太教的追思哀悼方式。
犹太教的哀悼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称为 aninut (字面意思是「埋葬」),是人过世后到出殡的这几天。这期间,大家不用去探望致意慰问,因为死者埋葬前,死亡还算是在发生,因此还不能开始慰问。第二个阶段是出殡后的一个星期,因此称为 shiva (「七」),这几天追悼的人要「坐七」,也就是说丧礼后回家坐在矮椅子上,所有的镜子要用黑布蒙起来,并且点上追思蜡烛。这段时间不能行房、不能听音乐、不能穿鞋,要七天足不出户,安息日除外。邻居给他们带吃的。丧礼后的第一餐饭叫 seudat havra'ah (「恢复之餐」),服丧的人要吃个象徵生机的鸡蛋。下一步骤是为期三十天的 shloshim,死者埋葬后的三十天。服丧者慢慢重返日常生活,可以作些一般事,不过要避免参加酒席宴会、音乐表演等等。这三十天又分为四周。第一周去会堂,但是要等安息赞歌结束以后再进去。第二周可以全程参予,但是不坐在自己平时常坐的位子,以示「尚未定心。」第三周可以回到老位子,但结束后立即离开会堂,不闲谈。第四周,「才跟其他人一样」参与整个安息日的群体。最后,服丧者要有一年的时间,每天两次为死者作 kaddish 追思祷告,而且不能单独,要与十个成人一起念祷词。耐人寻味的是,kaddish 祷词的内容基本上是「尊主颂」(‘Magnified and sanctified may God’s great name be’),没有提及死者。
我不厌其烦地列出这一年的追思哀悼期,是因为犹太教的这个礼仪体认到哀伤是要渐渐走出的,哀伤是要在群体的语汇脉络里。我们或许不需要这些繁文缛节,但是基督徒往往觉得有永生的盼望,所以哀伤太多太久是「不属灵」的表示,因此用些「如今在天堂里好得无比」这类话粉饰挥之不去的心头之痛。《蝙蝠侠》第一集,饰演 Joker 的 Jack Nicholson 摔死,但是脸上依然挂着那个画出来的咧开笑的嘴,失灵的罐头笑声在没有呼吸的口中一直传出来。想起来就心惊。我发现基督徒常常在作 Joker,脸上的笑是「画」出来的,笑声是「录制」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