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与生活》

| | | | 转寄

长大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前几天忙着撰写学校的校务评鉴报告,当我写得头昏脑胀的时候,兴致一来,索性上网逛逛,没想到在facebook上看到一则国小隔壁班同学前几个月刚开完同学会的讯息。因为我念的国小人数不多,一个年级只有五至六个班,所以六年下来各班多少都会有认识的同学;也因为这样,虽然是隔壁班在开同学会,心中也会燃起一些复杂的感触。

在那个facebook群组中不仅有很多我认识同学的留言、照片,还有个热心的同学将同学会当天拍摄的照片制作成mv,并搭配小学毕业纪念册上的大头照,背景音乐还是丁当演唱的「长大」。看着这个mv,我整个人的情绪也重回到国小生活的记忆片段。影片中有些同学现在的样子跟小学真的是同一个模子的放大版,没什么改变;有些则是小丑变天鹅或是「进步了」,当然也有些同学是@@xx。哈哈......

接着,我又花了一些时间逛了一下每个留言者的facebook帐号,无意间我发现多数同学帐号中都会写到「寻找友谊、爱情、社交」。这个现象引发了我的好奇心:为什么大家会喜欢或有动机开同学会?特别是小学同学会?是单纯寻找年轻的感觉?还是怀念起小学时期那种单纯的人际关系?亦或是当下尔虞我诈、令人生厌的职场生活,寻找一片梦想的桃花园,找寻可以轻松说话的对象?

小时候,跟同学吵架后或许可以在短时间重回旧好;小时候,可以因为大家打赢一场躲避球赛而一起开心好久好久;小时候,很少会去想身旁的同学可能卡住自己升迁的机会。就是这么简单的人际关系!但现在经常会听到朋友或毕业的学生说,社会环境太过强调竞争,人与人之间缺乏真诚的互助,遇到问题不容易找到可以信赖的朋友讨论。

于是,我们开始寻找谘商或社工等助人专业的协助,希望透过他们的帮忙来解决生活中复杂的问题。助人专业的蓬勃发展意味着什么呢?是人们逐渐习惯运用科学化、精致化、个别化的策略来面对生命中的问题?生命周期中的问题日益复杂,以致生活中的社会支持网络已无法招架?还是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因过度看重自己的权利和习惯,以致没有能力、时间或包容力去关心身旁的朋友亲人?

今天我在课堂上跟同学讨论与这个议题相类似的问题:「学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我们经常说希望台湾人可以终身学习、迈向学习社会?但很吊诡的是:当台湾民众拥有更多比以前多上不知多少倍的学习机会和资源的时候,心中却没有变得更快乐?看来「学习」并没有增添多数人的幸福,反倒是让大家陷入更难以自拔、勾心斗角的泥沼之中。因为许多人只将学习的目标设定在取得文凭、打败同事、加薪升迁,但是得到这些「工具」之后,却不知道如何运用这些财富、权力和声望来过自己想过的生活,甚至对多数人来说,他们压根没想过什么叫做「生命终极目标」?

记得圣经里有一段话说:「我实在告诉你们,你们若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式,断不得进天国。」或许除了「像孩子般单纯倚靠上帝的人才能进天国」这个「属灵」的缘故外,从「现实」面来看,我想也真的要有孩子般的纯真、真诚、互助、知足,才能真正享受到天国般的喜乐与平安。也因为这样,我觉得「长大」的目的应该不是盲目地追求更多的财富、权力和声望,而是要学习善用这些有形无形的资源,帮助自己和身旁的人更大地去享受孩童时期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