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毛乐祈 2016.09.18
「注释书不是不能读,但是一定要自己读圣经,不要受注释书影响。」牧师在讲台上语重心长一再地提醒。
类似的话,华人基督徒应并不陌生。身为基督教出版社的一员,对这样的话却不禁觉得要打个问号。一方面,出版社常常吃力不讨好地出版「厚重」属灵书籍和注释书,信徒如果不愿意读这类比较需要咀嚼思考的书,对我来说,代表着信徒的灵命无法持续进深、扎根。(更实际的影响是,许多同工爆肝加班,书一直卖不好,只换来微薄的薪水,成为名符其实的穷忙族。)同样令我打问号的是更本质的问题:这样说到底对不对?「属灵书籍或是注释书的阅读」和「个人的读经」一定要非此即彼吗?
谦卑承认不足,才能敞开心聆听
我们自己当然要好好读圣经,但难道不读属灵书籍或是注释书,就能不受影响、中立地阅读圣经吗?牧师讲道不也是一种影响吗?我相信没有一个牧师会在台上说:「不必听牧师的讲道,因为这样会影响你读圣经。」因为问题从来就不是「会不会受影响」,而是「有没有意识到自己受什么样的影响」。
实际上,每个人活在时空的限制中,都隶属于某个社会、某个群体,在某个文化、大故事中,从来就没有一个不受时空限制的「中立」读者,每个人都戴着镜片在读经,甚至连「读经」这事件本身,都有特殊的时空背景:打开神版新标点和合本,高级圣经纸,在房间安静读经,是近代个人式的阅读文化;早期的教会,没有人手一本圣经(太贵了),而是有人诵读经文,希腊口语,羊皮卷(参路四16),是群体式的口传文化。
耶稣的环保学承认自己与圣经有距离、需要帮助,正是读经的开始,使我们谦卑地去学习、敞开心去聆听神的话语。圣经当然要好好读,牧师的讲道要听,注释书当然也要看,营养要均衡,不能偏食。成为基督徒就是学习长大成熟,关键之一就是分辨――分辨什么是好的解经,好的讲道。戴着相同的镜片自己读经,努力读一百遍,很有可能仍旧跳脱不出既有的框架,甚至变成只读到「自己」,愈读愈无趣。但如果我们敞开心去聆听,学习去分辨,就比较有可能读到新意,旧我被挑战而生命成长。比如说,许多人读到《耶稣的环保学》为之震撼,发现原来圣经的世界这么大,神不只关注灵魂得救,也救赎他所造的万物,也因此愿意改变生活方式来跟随耶稣。
新约与神的子民不是说参考书和圣经同等重要,而是说没有什么是「完全个人的阅读」。每个人都归属于某个群体,受某种传统影响。记得当初开始读赖特(N. T. Wright)厚重的《新约与神的子民》之时,实在是消化不良。为什么读新约要弄得这么复杂?不直接讲解新约经文,反而谈叙事、谈历史、谈世界观、认识论、第二圣殿时期犹太人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谈了一大堆围绕新约的事,就是没有直接谈新约。后来才慢慢明白,原来这样的工作是如此地重要,因为要发现自己有带「隐形」镜片并且开始擦拭,其实一点都不容易。他试着让我们看到受启蒙运动、后现代主义等影响的读经传统,要带领我们用更适合的镜片来阅读新约――也就是进到耶稣和保罗所处第二圣殿时期的文化中。
让挑战成为教会更新的契机
神儿子的复活藉着出版和全球化之便,我们现在可以很幸福地和许多国内外重要的学者结为某种群体的关系,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圣经。新旧约学者们经年累月的研究,且长期浸泡在圣经及许多古代的文献中,当然有许多值得聆听的观点。要注意的是,不同的观点有可能是威胁,也有可能是契机。旧观点被挑战的确会不舒服,但是却很有可能是上帝要带来教会更新的机会。因着这样的期待与体认,下半年Open讲堂有别于之前较浅显的书籍讨论,进而挑战两本里程碑书系的重要书籍。这次讲堂的两位大师级学者,分别在新旧约研究扮演关键角色:
一、《神儿子的复活》――从复活看新约:新约最受瞩目的学者赖特所写的《神儿子的复活》,大概是有史以来谈复活最完整、最重要的一本书。他地毯式的搜罗圣经及周遭文化的文献,帮助我们看到复活在基督信仰的核心性和特殊性。尽管需要一点耐心和毅力,但是后劲非常强大,让毕德生和提摩太凯勒牧师都赞叹不已。
土地神学二、《土地神学》――从土地看旧约:《土地神学》则是旧约泰斗布鲁格曼(Walter Brueggemann)的经典之作,他看到圣经新旧约中土地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且信徒根本无法抽离土地来思考信仰和生活。在今天资本主义、土地被当成商品买卖的世界中,到底该如何用信仰的眼光来认识我们生长的土地,将会是这世代非常重要的议题。
针对这两本书,我们分别都会从圣经研究和牧养的角度切入,盼望让读者对于圣经的世界有更宽广、丰富的认识,也对教会带来活泼的更新!
图片提供/123R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