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学教育》

| | | | 转寄

圣经在主日学教学上的运用(二)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大纲

  1. 提问题的技巧:开放式、不以质问的口气、配合年龄。
  2. 角色扮演:让学员有机会进入经文之世界。
  3. 视听教材的应用:图画、白板、录音带…
  4. 多一点想像空间:如果耶稣怕死逃走,那今天世界会如何?若亚当夏娃不犯罪,今日的社会将会如何?

实例一:路加 19:1-10 撒该的故事

经文焦点
背景:税吏长的地位?众人对税吏的态度?成人爬树的行为在当时会被如何看待?
教学上可强调那些重点?可用那些方法呈现?
有那些问题可以帮助学员提出并分享相关的生活经验?

实例二:路加 13:10-17 在安息日治好驼背的女人
焦点:妇人得自由?众人得自由?
背景:安息日的律法?如何束缚人们?
教学上的强调点?有甚么方法帮助学员进入经文中?

实例三:路加 18:35-43 耶稣治好瞎眼的乞丐
焦点
背景:瞎眼的人在当时的地位?为何众人要责备瞎眼的?
教学上可强调那些点?
有那些问题可以帮助学员提出并分享相关的生活经验?

实例四:约翰 9 章
背景:疾病与罪的关联?又是安息日治病。法利赛人?
教学上可强调之点
有那些问题可以帮助学员提出并分享相关的生活经验?

实例五:出埃及记 14:8-31 跨越红海
实例六:约拿书一章


内容

  在带一个讨论时,通常我们最困难的地方就是不知道如何开始。你在带查经时,是如何开始的?你会不会设计一张大纲来做讨论开始前的暖身运动?设计一张大纲,不管是你自己看或是给别人看,它的好处在于你不会一下子跳入圣经说:「好,各位,我们来看今天的经文,你有什么样的感想?」这样很难让人进入圣经的核心里面去。上周我们提到如果学习者的生活无法跟圣经连结时,你突然要他用跳的,他会跳不进去。带领者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把学习者的生活和圣经做一个连结,不管你是在教主日学,或者是带查经,都一样。

  以下四点,在教主日学或是带小组讨论或查经都可以应用的。

  1. 问题的技巧:开放式、不以质问的口气、配合年龄

      事先的预备很重要,你自己要做事先的预备,看要提出什么样的问题,这需要仔细想过。问题有很多类,一类是圣经的问题,另一类是生活的问题。你要问生活的问题时,可能要先想好,要问到什么样的程度。一种是很难的、抽象式的问题,这种抽象式的问题放在开头,对学生来说会很困难回答。例如,你对小学生说:「请我们来分享十字架在你生活中的意义是什么。」哇,十字架,已经很难了解,而「分享」对他们来说,又是一个困难的问题,他们可能会答不出来。昨天圣诞节,我们教会的小朋友在淡水报佳音,回来时师母就说:「各位小朋友,我们现在来分享一下大家出去发玫瑰花的感想。」很多小朋友眼睛张得大大的,不知道要说些什么。师母才说:「啊,你们大概不晓得什么叫做分享、什么叫做感想。」她就用一个例子去说明。很多时候因为我们的经验比较多,问的问题就比较深,小孩子就不太能够回答。要如何降到他们的程度来问他们听得懂的问题,变得十分重要。小朋友可以回答的问题是什么?这就需要从生活中去观察。你在问一个有关信仰与生活连结的问题时,你的问题必须是他们生活上可以回答的。如果今天讲的是有关「朋友」的主题,你所要问的就是他们生活上和朋友相处会遇到的问题;如果是原谅、赦免,你就要提他们生活中可以经验到的。例如,小孩子很多时候会有互相排斥的现象,或者,我跟某某人比较好。有时候一句话会得罪人。那种经验,你就可以请他们来分享。其实不一定是小孩子,大人也可以分享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在问问题时,需要有几个技巧:

    (1) 用开放式的问题:你问的问题尽量不要二选,是非题。「你们曾经有很生气的经验吗?」当然是有啊。「你觉得耶稣爱你吗?」回答不是爱就是不爱,这样的问题不好。开放式的问题比较好,开放式的问题可以给他很多的空间去想。「你觉得妈吗怎么样爱你?」如果你要牵连到耶稣的爱,要从人的爱开始,你必须这样去问。你可以提示一、两个,然后让他去发挥很多个,小朋友很会发挥,他们经验到的就会讲。我看见过一些小组讨论,有不大好的示范,主持的人都问一些二选一的题目,它们明显得会让你觉得,你一定要选其中的一个;因为他把一项讲得很烂,很绝对,你就知道一定不能选这一个,要选另一个。这是不好的教育方式,因为你限制了他的思考空间。
    (2) 不要用用质问的口气:「你真的这样觉得吗?告诉你,你要想清楚哦!」这是不大好的问题,他就是有这样的感觉,你不要去质问他。如果你不清楚的话,最好引导他再讲多一点,不要质问他说:「你确定就是这样吗?」
    (3) 要配合年龄:我们需要看学生的年龄是什么,才决定要问什么样的问题。大人你可以进一步问他感受的问题,可是小孩子不太能够讲抽象的东西。

      提问题的技巧需要时常操练,好的问题可以引导出他的生活经验,预备好来迎接圣经上的问题。

      圣经上的问题也是一样。圣经的经文你自己要先看过,觉得有哪一方面不大清楚,就可以形成问题。形成问题时,尽量不要用是非题或是答案很明显的。有一种问题是事实的问题,例如,这里面有几个人物,这可以问,没有关系,他自己可以去看,你这样问可以帮助他整理经文,这是归纳的东西。接着你就可以进一步问到感受,说:「如果你是那个人时,你会有什么样的感受?」这是进一层,可是你不能一下子就跳到那里,需要一步一步慢慢来。所以在一开始时,最好问事实的问题:在这故事当中有几个人?你觉得这些人可分成几类?你可以让他归纳,大一点的学生可以做这样的归纳。

  2. 角色扮演:让学员有机会进入经文之世界。

      其实角色扮演不一定要有道具,可以用肢体动作,让每一个参与的人去感受实况的东西;你可以让他们有想像的空间来作角色扮演。角色扮演可以让每一个人在表演的过程当中,去体会到当时圣经所讲的情境中的感受,当然不一定很完全,但可以有一点类比关系。

  3. 视听教材的应用:图画、白板、录音带…

      在查经的当中,你们最常用的视听教材是什么?可能是可以写的东西,有没有用过图画纸、蜡笔等等?很少。有没有用过图片?小孩子当然有,大人也需要用图片吗?不要忘记,大人的眼睛也是很重要的,我们不是只有头脑重要,眼睛也是很重要的学习工具。当你讲到 921 地震灾难,你要讨论苦难跟拯救的关系,你要提醒大家有关苦难的东西时,你可能要将那些苦难的照片拿出来,让大家看一下,这样他们的印象才会深刻。大人看到那些东西,他马上可以连结到生活中的苦难,这是很重要的。录影带、录音带也可利用。有时你去访问一些受苦的人,让他讲话,或者你在电视上有看到这样的访问,它的片断,你觉得不错,可以录下来。这种辅助教材可以帮助我们用在生活的层面以及心灵的层面。

      在预备查经时,相关的题材要先预备好。不要一来就要学生凭空去想苦难和拯救的关系,学生想了老半天,好像很难作连结。这些预备工作如果做得好,进到圣经时,讨论很快就可以进入状况。所以视听教材不是只有小孩子可以用,大人也可以用。

  4. 多一点想像空间:如果耶稣怕死逃走,那今天世界会如何?若亚当夏娃不犯罪,今日的社会将会如何?

      多一点想像空间,可以说是前面三种技巧最根本的点子,不管你是问问题,是角色扮演,或视听教材的运用,想像空间都很重要。刚才提到问问题的方式,我们说开放式的问题才会有想像的空间;角色扮演的话,你必须让他自己去想看看这个角色要怎么演,他看完圣经之后,自己去想要怎么演才是最重要,不是你去教他怎么演。当然有时候你可以规定他演什么,然后再请他去想像、去讲出来;可是有时候也可以让他们自己去演,特别是大人,更可以发挥。

      多一点想像空间意思就是问一些问题,让他们去思考。例如,耶稣如果当时没有上十字架,他害怕逃走了,今天的世界会是怎么样?这只是一个例子,让他们想一下,耶稣如果没有死,会怎么样?当然还可以用许多种情境让他们去思想。例如讲十字架的意义时,先用诗歌来带也是一个很好的方式,让大家唱跟十字架有关的诗歌,比较能够体会它的意义。

      刚才我说想像空间可以是上面三种的整合,可以让他去联想,包括想像,把它画出来,或是把它演出来,这都是想像的空间。


实例一:路加19:1-10 撒该的故事

经文焦点
背景:税吏长的地位?众人对税吏的态度?成人爬树的行为在当时会被如何看待?
教学上可强调那些重点?可用那些方法呈现?
有那些问题可以帮助学员提出并分享相关的生活经验?


  准备这段经文时,对小孩和对大人当然不一样,不过最根本的就是你自己要先看过两、三遍,默想之后再参考释义书或问老师,好好地运用资源将不懂之处弄清楚。这故事讲到撒该,耶稣进耶利哥城,正经过时,有一个人名叫撒该,他是税吏长,是个财主。你自己在看这段故事时,就需要先问自己几个问题。你对这个背景了解多少?主角撒该的身分和地位是什么?税吏长在当时是怎样的一种人?众人对税吏的态度是什么?这都需要参考释义书才能了解。还有成人爬树,在当时人家会怎么看他。这些重点都问好了、都清楚了之后,你才可以开始去想,在教学时你要强调的是那些重点?有那些方法可去呈现这些重点?

  让我们来做实际的演练。相信大家对撒该的故事都很熟,在教此故事时,你有哪些地方要强调?他很有钱、他很矮、他爬到树上、他很吝啬,还有耶稣接纳罪人。还有呢?撒该有很大的转变、撒该很想看耶稣。这些都很好,但是还有一点你们还没提到。请看第七节,大家不喜欢撒该,甚至不喜欢耶稣接纳罪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重点。我们常说,耶稣爱罪人,耶稣喜欢罪人得救。可是当我们真正看到一个罪人得救时,我们会高兴吗?不一定。这是人的本性。像他那么坏,上帝怎么可以爱他?他得救的话,太便宜他了。当一个人讲到自己是罪人,耶稣爱我时,都很好,但是讲到别人是罪人,我的仇敌,他居然信主了,上帝竟然爱他,真是太不可思议了。这就是一个重点。还有其他的那些重点也都可以强调,但是你要怎样去呈现这些东西?除了用演讲的这种方式之外,还有其他很多方式可以呈现。你要呈现他的吝啬,可以在角色扮演里做到;你可以请一个人出来,让他表演出最吝啬的样子来。这些人都很讨厌撒该,他很矮、看不到耶稣,如果这是你要强调的重点,你可以怎么做?你可以请在座的排成一排,请一个人做撒该,蹲在后面,再请一个人做耶稣,那一排的人尽量地想办法阻挡他,不让他看耶稣。做一阵子之后,可以请撒该谈谈他的感受。然后,你让撒该跟每一个人轮流勒索、要钱,每一个人都装出很穷的样子的,但是撒该不放过,他就是要从他们身上榨出钱来。这时再让每一个人谈谈他被勒索的感受。

  多一点想像空间不一定要有道具,你可以让每一个人实地经验一下,在那个时候的场景,他们的感受如何。然后再解释一下当时的背景,例如爬树的动作,爬树在当时是很不高雅的;你可以请一个人爬到桌子上,让大家去笑他。让他感受到说,我必须克服这些嘲笑,才有可能见到耶稣。这就可以成为另外一个重点。我常常在想,一个故事的重点虽然很多,只要抓住一、两个好好讨论即可。

  在人一生的成长过程中,你有没有看到让众人讨厌的人?一定有的,在班上也可以看到。那种人我们要如何帮助他?透过撒该的故事有没有可能去连结到他?让孩子重新面对他所讨厌的人,如果那就是你的重点的话,你就不要又谈到其他的,像耶稣接纳罪人,或什么的,小孩子可能会觉得很复杂、无法一下子就吸收。主日学的教材其实有几年一轮的设计,讲同样的故事,强调的重点可以不一样。

  提到跟生活相关的经验,如果你要带小组讨论的话,你就需要开始设计相关的问题。选定重点之后,你要如何设计问题呢?这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的。生活经验分成两个层面,一个是查经之前的生活经验,另一个是查经之后的。查经之前要问的问题是跟这主题有关的平常的东西,好带入主题。例如,你们班上或在你的生活当中,你有没有发现一个人见人讨厌的人?有,好,他为什么会让人很讨厌?你可以让大家讲一下。每一个人造成别人讨厌的因素不一样,他可能会说,那个人就是怎样怎样。因素虽然不一样,但他就是众人所痛恨的人。大家讲完之后,你可以再问,那个让众人讨厌的人,他的感受如何?有没有人生下来就希望别人讨厌他的?应该是没有。从这里再带到撒该的故事。撒该并不希望别人讨厌他,但是为什么会成为别人所讨厌的人呢?讨论形成撒该被讨厌的原因时,可以从圣经的背景来谈。这样带到后来,就会提到撒该跟耶稣相遇,他有了改变;但是在这改变的过程,有重重的阻挠。有讨厌他的人挡在前面,有嘲笑他的人在他爬树时笑他,让孩子有更多的想像空间去想,还会遇到什么样的阻挠。像这样的人要遇到耶稣,有这么多的困难。你班上那个同学,要遇到耶稣,也有多困难。这是查经之后可以问的问题。你刚才提到的那个人,就像撒该一样,他要遇到耶稣是这么地困难,可能你我就是阻碍的人之一。这样的查经对那些来说才有意思。否则查经只是讲撒该、撒该,又怎么样呢?很多人带这一段经文,通常会说,我们就像撒该一样,我们需要渴望见耶稣。可是重点如果放在我们就像那些排斥罪人得救的那些人的话,就能够带出更多的挑战。你如何帮助那个众人所讨厌的人遇到耶稣,去克服那些困难,而不是做一个拦阻者。如果你自己没有先成为一个帮助者的话,有时候期待要那个人改变是很困难的。所以主题的把握很重要,设计的问题必须与它有相关。

实例二:路加 13:10-17 在安息日治好驼背的女人

焦点:妇人得自由?众人得自由?
背景:安息日的律法?如何束缚人们?
教学上的强调点?有甚么方法帮助学员进入经文中?


  让我们先来做个早操,请大家起立。请假想你是这个驼背的女人,弯腰,不要直起来。现在开始,走来走去,跟旁边的人讲话,旁边的人暂时扮演没有驼背的正常人,你们彼此交谈。好,现在调换,你作正常人,旁边的人扮演驼背的女人,这样的互动,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十八年了,这个妇人都没办法直起身来。好,现在大家可以坐下来了。

  在开始查这段经文时,可以先做以上的活动。在之前,也可以问一些问题。让我们来读这段经文。这是一个十八年,一直都看到人家脚、讲话都必须抬起头来的妇人,她得到自由、得到释放。这个故事如何只讲到这里就结束的话,那就太可惜了。17 节说,他的敌人惭愧,众人都欢喜。其实耶稣的拯救是透过很多争议性的工作来释放人。我们在讲这一个故事时,重点不要只放在那个妇人腰得到医治,更重要是那些周遭的人,耶稣对他们的挑战,使他们得到释放。他们以前都不敢讲,因为以为文士和法利赛人讲的话都是对的。耶稣却让他们知道在安息日应该要做救人的工作,应该让人得到释放。这个背景就是安息日在当时如何地束缚人。你要想的是,从安息日对当时人的束缚想到,在现在这个时代,有哪些东西在束缚人?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观念在束缚我们?每一个人的感受和其程度可能都不一样。如果你希望这个经文能释放每一个人,你必须找到每一个人的束缚点,而不是只谈讲员或带领者束缚点。你不能说:「我觉得我们台湾现今最大的束缚就是升学制度。」因为不一定每一个人都有这样的束缚,有的人已经跨越这个了;也不能说就一定是教条主义,因为有的人已经跨越教条主义。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是,每一个人都有他的束缚。怎样带出每个人的束缚,你问的问题就很重要,而不是先假设每个人的束缚都一样。当然有一件相同,我们都在罪的束缚之下,这一点是相同的;至于罪的表现在什么地方,每个人又不一样了。有的人觉得他自己罪恶比较深的地方是,他常常不诚实;有的人不是这样,他觉得他需要改变的地方是他常常爱主的心不够。怎样带出每个人的实况,设计问题就很重要。如果是你,你会想要问什么问题?要进到驼背的女人故事之前,你会问什么样的问题来跟他的生活有连结。当然,成人你可以问一些比较困难的问题。小孩子就不行,你不能对孩子说:「你现在生活上哪里有什么让你觉得不自由的?」你这样问,有可能大家都会静默无声,两眼瞪着你。对大人就可以这样问,你可以问他在生活上有哪些不舒服、不自由、有哪些无法如他所愿的,这个他可以讲得出来。可能有人觉得他工作太忙,都静不下来;有的人觉得他的人际关系不好,跟别人之间有一道墙,这就是他的束缚,你可以举这样的例子,让他们继续下去。

  如果是小孩子的话你就不能问这种问题,问这种问题他们就会静默,一问三不知。小孩子你不能问这么抽象的东西,对小孩子你带的主题可能需要有所不同。你一样可以带他们作驼背的动作,让他们体会到不舒服的感觉。耶稣就是这样,在我们不舒服的时候帮助我们。你可以说:「有时候你心里会不舒服。」你可以让他们去讲什么事会让他们不舒服,你不要讲不自由,不自由这种东西对他们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常常会让他感到不舒服的是什么?他觉得被欺负,觉得自己比别人差、考试都考不好,你可以举一些例子,像常被爸爸妈妈骂;在家庭接受管教的过程中,可能他受到很多的指责、没有自信等等,这就是他的束缚。可是你可以带到:耶稣来就是要让他们这样的束缚能够得以自由。你也可以让他们实际地经验弯腰,然后你一个一个地触摸他,让他们去感受到触摸时得到痊愈,能够直起腰来。弯腰弯久一点不好受,想到十八年真的是一个很长的时间。

实例三:路加 18:35-43 耶稣治好瞎眼的乞丐

焦点
背景:瞎眼的人在当时的地位? 为何众人要责备瞎眼的?
教学上可强调那些点?
有那些问题可以帮助学员提出并分享相关的生活经验?

  一样的道理可以用在耶稣治好瞎眼乞丐的故事。瞎眼的人的地位,在现今的时代和在当时的时代实在差太多了,因此,我们没办法一下就跳到圣经的背景中,你要慢慢地带领他们进去。瞎眼的人在那个时代的地位如何,必须研究圣经才知道。不研究圣经的人可能会说,瞎眼又怎样,现在有盲人重建中心,还有导盲犬等等可以帮助盲人。我看过国外的图书馆,有专门为盲人设置的一个房间,全部是点字图书,盲人由导盲犬带入,里面也可以开灯,因为导盲犬需要看路。我曾经站在那里好奇地看,心想,盲人进到那里不知道要干什么,原来,他可以看书,他也开灯,但不是为了自己看书,是为了狗。在公车上也是一样。盲人那样地被尊重,跟耶稣那个时代的情形有强调的对比。耶稣那时的盲人不是这样,生病的人在那个时代是被咒诅的,别人对他是避而远之的,你不健全,不是你犯罪就是你的上一辈犯罪。我怎么可以跟罪人来往?不干净嘛!不干净的人,我不想跟你来往。而这样的人也不可能找到工作,怎么办?当然只好坐在那里讨钱。这样的人,没有人愿意多看你一眼,那种感受真的很不好。想一想,如果你是那样的人,一定不好受。

  让我们来看经文。它的描述其实都很生动,可是我们常常把生动的东西讲得很沈闷。当然生动可以有很多种方式,你可以用图画、你可以用白板。我建议说,如果有白板的话,那是一个很好的工具,要使用。我发觉小朋友并不一定要求你的美术技巧很高明,可是他们喜欢看你画。你画一个人,画简单的人就好,他们看了会很高兴,因为你的程度跟他们差不多。有时候在画的过程中,邀请他们来参与也不错。我常常画到一半时就说,啊,这个老师不太会画,哪一个人会画?他们会很高兴才加入。小孩子在某个年龄很喜欢表现,他们会上来画,补上去,如此,他们就参与在说故事的当中。他们的关系跟你好的话,你要他们讲感觉,他们就比较会讲出来。所以利用一些道具把故事讲得生动是很重要的。

  这个故事,不同福音书有不同的记载。让我们来看经文。这是很短的记载,如果你用刚才讲的那种心情,就已经得到很多的帮助了。你会开始去想,圣经中的情境如何。当你研究圣经的背景之后,你知道瞎子在那时是那么被排斥的人,他一定也听了许多耶稣的事迹,难怪他要把握机会,用叫的、用喊的,喊到别人受不了,叫他安静;一定喊得有够大声才会这样。这就显出这样的人内心的渴望。这一段的经文,其实你也可以用这样的动作来做开始。瞎眼的动作就很容易做,你让大家眯着眼睛就行了,不一定要绑布条,这是很方便的作法。还有另一种方式,玩信任的游戏,一个人闭眼,另一个人拉着他的手随便走一圈。还有一种方式,可以让整排的人都眯着眼睛走路,让他们去摸、去经验、去感受瞎子的不方便。然后再坐在那里乞讨,让大家走过去丢个铜板给他。这时你只有接受施舍的份,你看不到别人,你不知道他们是在做鬼脸呢,还是怎样,你只知道他们不喜欢你、不想跟你打交道。你也需要有人带你到那里要饭。那种感受,轮流做做看。这个活动,大人小孩都可以做。

  在生活的经验上,你可以问什么样的问题,让他们可以进入情境?这是需要事先思考的。你可以问什么样的问题,让大家去想、进入到情境里?如果是你的话,你会怎么带这段经文?请大家稍微想一下。还有,你在思考瞎子的感受时,可以问:「众人为什么要责备他?」当然在圣经背景解释时有提到,当时的夫子 (老师),边走路都会边教导人,群众跟着就是要听他的教导。如果有人干扰、大声吵的话,他们就听不到了,所以他们责备他。这是一种对背景的了解。在基督徒的生活上,我们是不是常常也会这样?我们在跟随耶稣,想要听一些道理,我们常发现有一些干扰。那些干扰的声音,常常是从一些需要的人发出来的,可是我们却常常叫他们安静。这就和有人要抱孩子来亲近耶稣一样,众人责怪他们。其实我们常常错看了耶稣,我们跟随耶稣,要听耶稣没有错,可是耶稣要我们去听更多的人的声音。我们以为声音只有从耶稣那里来。如果我们仔细听的话,可以从小孩子身上听到他们的需要,也可以从生病的人中听到他们的需要。所以这个故事有更重要的信息可以讨论。用瞎子的角度来想,可以去体会到我常看不清楚事情,我有没有那么渴望圣灵来,让我能够看清楚?有时候不一定那么渴望,这是可以去想的一个重点。另外一个重点,我们常常在跟随耶稣,我们想要听到一些道理,但是被干扰时,他们常常却是最需要的人,是我们要关心的人。所以当你重点取不一样时,角度不一样时,就会有不一样的学习。

实例四:约翰 9 章

背景:疾病与罪的关联?又是安息日治病。法利赛人?
教学上可强调之点
有那些问题可以帮助学员提出并分享相关的生活经验?


实例五:出埃及 14:8-31 跨越红海

实例六:约拿书一章


回应与讨论

王道仁:
问问题,如果学生都不回答,怎么办?
王牧师:
碰到这种情形,我们需要考虑,可能我们问的问题太难了。有时候我们会觉得问的问题一定要有程度,因此在设计时会找一些较困难的。其实,很简单的问题不一定不好。例如,如果你想了解在他的家里谁最爱他,你不要一开始就问:「你觉得在家里谁最爱你?」这样问,他一下子很难回答。你可以问:「在家里,你有几个兄弟姊妹?」这是很基本的问题,是事实方面的问题,有几个兄弟姊妹,他一定不会拒答。「你有几个哥哥?」等他话匣子一开,他就会比较勇敢了。这就是一个话题。有人可能会说:「我只有自己一个人。」你就可以说:「哦,你自己一个人时,都没有兄弟姊妹,会不会有时候觉得很孤单?」类似这样的问题,就可以让他表达那种孤单的感觉,知道他有什么样的想法。有时候,你设计好的问题临时需要修正。例如,你问了一个问题,他们都不答,这时就要降低标准,修正你的问题,可能你的问题太难了。小孩子在学习信仰的东西,不要把他拉到大人的层次,一下子要他学习很深的东西。让他保有他自己的生活。其实小孩子要让他的信仰和生活连结是最简单的,反而是大人愈来愈困难。因为我们常将信仰的东西与生活抽离,以为信仰如果跟生活同一个层次,就太逊了,不属灵、太世俗了。这是大人不正确的想法,大人会以为,如果我信仰的表达,没有跟别人不一样时,我的信仰就是不好的。其实有时小孩子问的问题比老师层次还要高,因为他想得比较多。多不一定就是好或坏,常常动脑筋最重要。信仰的东西不要停止反省和思考,这一点如果做得到,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梁望惠:
没有答案的问题可不可以问?我曾经问过一些问题,学生会觉得说,他们都没有想过,我怎么把他们都搞糊涂了。
王牧师:
没有答案的问题可以问,我们要常记得,我们不是上帝。到最后,没办法回答时,要交给上帝。当然我们不是每件事没办法回答都推给上帝,我们至少要很认真地想过,有一天,上帝会藉着圣经或其他方式让我们了解;什么时候?我们不知道。
刚才王道仁的问题很好,冷场怎么办?有的人很会带,一样的问题,他可以问得出答案来,别人就问不出来,这跟他的表情、口气、诚恳的态度都有关联。有的人问问题像这样:「请问各位同学,你们有什么样的问题?」同学看了老师的表情,感受不到老师有意思要跟他们互动;他觉得老师都不想跟他们互动了,他为什么要跟老师互动?如果你热切地说:「各位小朋友,…」那种感觉就不一样,小孩子会觉得,这个老师对我们不错。所以问问题的技巧,除了你设计的内容以外,还包括你的肢体语言、你用什么方式问他、你有没有利用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学生当中你是否都认识、那一个人比较喜欢讲话、有没有机会让他多讲一点等等。
洪慧蓉:
我个人当老师的经验是,我先举一个例子,学生就有一个方向,知道怎样回答。当然学生不可以讲跟我一样的例子,他们可以运用创造力再去想别的,但我举过例子以后,学生就知道要如何回答。
王牧师:
如果你是一个蛮会互动的老师,有时候会有这样的困扰,由于你跟学生太熟了,当你问一个问题时,大家都要回答,抢个不停,你要带到主题都有困难。如果你有这种情形,让我先恭喜你,至少他们愿意讲出来。接下来的技巧是如何将他们引导到当日的主题。所以我不怕班级吵,我怕的是他们太安静。
洪慧蓉:
如果学生发言太踊跃,我用的方法是让他们分小组讨论,讨论过后再派人出来发表。发表的时候还可以评分比赛,看哪一组讲得最好。
王牧师:
老师可以给每一组适当的鼓励,这是给他们的一种肯定。
王道仁:
我们的查经常常查到后来,对圣经有一套自己的看法,要带出圣经的意义时,困难在于如果采用开放性的方式,他们有可能会回答出不是你想要的答案,那就不知道要怎样带下去。可是如果不开放的话,又会变成回答的目标只是在猜带领的人在想些什么,那又蛮无聊的。
王牧师:
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如果他们回答的不是你想要的,怎么办?今天如果我们设定好,我们对圣经有了解、有研究,但是他从中有衍生出另一个新的问题,带领者可能没有想过这样的一个层面,如果经过他的回答之后,你发现那个也是一个重点,被你忽略了,这时最好承认,不要硬说这个不重要,或是将它排除。你可以告诉他说:「这个我没想过,不错,但是我们还需要多一点进一步的研究,或许下一次才回答你多一点,你提的问题暂时先这样;我们今天还是要讨论这个部份,这部份也是重点之一。你讲的虽然重要,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还有我自己做的研究在此,所以今天我们先讨论这个,下一次再讨论你的。」这样至少会让对方觉得他看到的点也是很重要,有时候确实真的也是这样。但如果对方硬要插进跟圣经无关的东西,那你就要清楚地跟他说,圣经不是这样说的,你的根据是什么?如果他说:「我凭我的感觉…」你就可以对他说:「解释圣经不能凭你的感觉。」
吴玟桦:
谈到驼背的女人,如果问他们说,他们有没有生过病的经验,再问痊愈以后的感觉如何,可以吗?
王牧师:
当然可以。
王道仁:
可是有的小孩喜欢生病,因为这样可以不用去上课。
大 家:
(哄堂大笑)
王牧师:
这样的话生病好了反而会很伤心。有时候真的会有这样的答案冒出来,没关系,要容许小孩去表达。有时候你会有被打败的感觉,这是因为我们离小孩子很远,我们的思考逻辑很紧密,结果小孩子不按排理出排,一问下去你就倒了。如果你有一点幽默感的话,你可以跟他幽默一下,然后再带回主题,这样也没关系。
梁望惠:
可不可以问说,这个被医好的女人,会挨会堂主管的骂,因为耶稣很明显地制造了一个跟当时宗教领袖不一样的作法,有可能会引起冲突。这种问题可不可以问?
王牧师:
耶稣的医治,其实本来都是好事一桩,没有人会质疑。我就常常在想,耶稣如果不要在安息日医病的话,就没事了。那些病人都不是急症,不是像流血不止,像割伤了,不医会死的那种病。那都是十几年的老病,再延一天医,也不会死掉。他们可以预约,周一再来看诊,这样,礼拜天好好休息,就不会招惹人挑剔,而且耶稣如果这样做的话,搞不好还会被选为好人好事代表。真的,他如果都没引起争议性的话,有谁会找他麻烦?医病本来是好事一桩,可是为什么圣经常常记载耶稣在安息日医病,或者他每次医病都会起争执?你可以看到耶稣的爱已经超乎我们所想像的了。我们所想像的就是,耶稣是好人,他要医好生病的人。可是耶稣有更宽广的心,他要医治那些周遭环境当中,被很多观念束缚的人,使他们得到解放;因为真正的自由绝对不是只有肉体得到自由,而是全人的自由。今天如果这个人礼拜一才来,耶稣把她医好了,她很感谢耶稣没错,可是大家还是会被安息日的律法一直束缚着。我们看见耶稣一个医治的动作,可是他的意义可能是更深层的。我们在问这些问题时,可以让大家去想,可能我们将基督教限定在做好人好事。如果要做一个好人,不用信基督教也可以做到;但是如果要做义人的话,你就必须要受许多的苦,因为你有坚持,坚持自由不是只在肉体方面,如此,你就必须为了挑战许多现有价值观的东西,而付上一些被辱骂的代价。这一点很多信徒都遇到过,当你真的有照耶稣基督的教导去做时,你就会经验到。要做一个信徒,完全按照信仰去做,说真的,这并不是简单的事。所以你要问问题时,就看你要强调的是什么。问问题的方式是在跟学员的互动当中磨练出来的,而且不同层次的人,设计的问题就不一样。这里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说,一定要问什么样的问题,要看你跟学员熟悉度如何,才知道你问出来的问题他们有没有办法回答。
我参加过一些查经,发现最困难的是,带的人没有把每个参加者的相关东西带出来,这是相当遗憾的。我们可能把圣经解释得很清楚,可是这个跟参加查经的人有没有连上线,我们可能不清楚。尤其是在讲道中,更困难。带查经有时还可以提出质疑,可以发问;讲道时下面的人根本没办法发问。如果假设大家的问题就是这样,然后我就开始讲圣经,讲耶稣如何如何,下面的人根本没办法问问题,这是不好的。今天很多人参加查经没有收获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他没有预备好接受圣经的信息。讲驼背的女人,今天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不自由的,你去听驼背女人的故事,然后跟你讲了一大堆的圣经背景,那女人得到自由有多好,对我来说,可能还是没有什么帮助,虽然听得很快乐,但是没有刺到我的心。如果你开始带查经时,有让每一个人去想,这个驼背的女人必须看着别人的脚很痛苦,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什么束缚你的地方、不自由的地方,你觉得比别人差的地方。从这里再带到女人的感受,比较能够感受到那个女人的心情。
梁望惠:
针对一段经文,同一次的查经或上课,可以强调不一样的重点吗?
王牧师:
这要看时间够不够,也要看对象。如果是年龄比较小的,最好是能够分两次。一次火力集中,让他们多享受、多感受那种情境。分两次就会有很好的收获。像讲道,我会希望只抓一个重点。如果都混在一起,恐怕听的人会感到混淆。长老教会的讲道有一个缺点,有的讲道长到四、五十分,因为牧师觉得内容太丰富了,我必须把它们都讲完。可是对听的人来说,他们不可能都吸收,反而会搞混、模糊了。如果只抓一个重点,一直强调它,然后再举合适的例子,可能十五分钟就够了。会众听完了,可能就会有很好的收获,回去之后,一个礼拜都在想这个主题,帮助就会很大。
王道仁:
你说讲道时讲一个主题就好,但是由于会众的差异性大,他们可能会针对不同的主题才会有回应,这样的话,会不会只有一部份的人有收获而已?
王牧师:
我说一个主题,其实还可以有不同的表现。用瞎子的故事为例,我相信每一个人的经验都不一样。你可能会同意说你有看不清楚事情的时候。你不可能一辈子都觉得自己看得很清楚,你一定有你的盲点、你看不清楚的地方。你的盲点跟其他人的盲点不一样。可是每一个人至少都要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其实是瞎眼的,很多的瞎眼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有时候是环境造成的,因此那个主题对每个人来说,都可以有收获。
王道仁:
所以你还是觉得用一个主题就好?
王牧师:
对,因为对你来说、对他来说,瞎眼的经验不一定要一样,但可以有不同的学习。我不需要将它标准化说,你们只能有这样的学习,换句话说,瞎眼的状况不是由我来定义,你们要去定义,在你的生活中在哪一方面你看不清楚。法利赛人曾经跟耶稣争执,耶稣医好一个生来瞎眼的人,他们就责备那个瞎子,质问他说:「你说,耶稣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谁?」他们争个不停,后来当耶稣的面时,他们质疑耶稣。耶稣说:「我…来,叫不能看见的,可以看见;能看见的,反瞎了眼。」(约9:39) 那些法利赛人自己以为自己的眼睛很亮,他们很不服气地说,难不成你也把我们当成瞎子?耶稣说:「你们如果承认你们是瞎眼的话,你们就没有罪,但是你们说我看得见,所以你们的罪还在。」很多人其实没办法承认自己是不完全的、是有罪的。这一点可以在讲道时强调,我们必须清楚自己的问题在那里,针对这一点每一个人应该都会有收获,除非你选的主题不是重点。如果你选的不是重点的话,很可能只有这几个人有经验,那几个人没有经验;如果你选的是核心的话,那就是每一个人的共同经验。再举另一个例子,我们常常会阻碍别人亲近主。不要告诉我说,我从来没有阻碍过别人亲近主,每一个人有意无意都会有。无意的如,有时候我们见证不好,让别人跌倒,不要来信耶稣,这也是一种阻碍。你要注意的是这个主题是不是普遍性要去讨论的真理,如果不是的话,我提出来当然只有这部份的人会听,另一部份的人就听不下去。
吴玟桦:
现在我在带慕道友查经,她看的速度很快,一个钟头可以看七章,我不知道该怎么准备,因为是一对一的查经。其实也不算一对一,是一群人一起查,但是最主要是我跟她两个人,我们常常一次就查七章,两个礼拜就查十四章,马可福音已经快查完了。
王牧师:
你通常是怎样跟她讨论?
吴玟桦:
因为她的速度很快,而且在家里也都看过了,所以我会问她,你觉得这一段、这一个故事在告诉你什么?我让她先讲给我听,有不足的地方,我再跟她分享、作补充。
王牧师:
读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你快速地看,另一种是仔细地去咀嚼。两种方式都可采用。我不知道你们一般在看书时,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好的书,值得你思考的书,一次可能你只读一篇文章,五百个字的短文,读完以后就不要急着去看第二篇。人记忆的是这样,你会有记忆记住它,但是只要有新的东西进来,就会转移你的主题。就拿新闻界来说好了,像宋楚瑜的兴票案,有一阵子大家都很专注地在探讨一些东西。但是经过一阵子,如果很快的又有别的东西切进来,旧的东西还没有仔细地反省就被遗忘,这样就很可惜。因此,看圣经的速度可以快,但是讨论的速度可以慢。你除了请她讲她的感受之外,也可以再设计一些问题问她,帮助她进到背景和主题。因为有时圣经的重点会迷失掉是因为她用自己的角度去解释,看不到它的背景,就不知道它真正的意义是什么,这样就很可惜。你可以帮她作这样的整理。你们可以看得很快,但是讨论最好有一个进度,例如一个礼拜一章。在那一章里你将重点找出来,设计一些跟生活有关生活的问题来问她。
查经的时候你们可以自己尝试看看,作一些小小的改变,例如找一些图片,或者选取一些跟主题有关的录影带,放映其中片断十分钟。有些录影带,其中的片断很值得讨论。图片随手都可以拿得到,你看到的时候就把它剪下来,搜集起来,以备将来使用。
王道仁:
很笨的问题可不可以问?我很不喜欢回答很笨的问题,例如,刚刚所说,耶利哥城的瞎子看见了,如果有人问说,这里面有几个人,我就会想,带的人为什么不自己看看圣经就好,这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要问?
王牧师:
简单的问题可以问,就看你怎么问。问说,这里面有几个人,不如问这里面有几种人,并且稍微描述一下这几种人的特色。例如讲到瞎子,你可以问多一点。其实你问有几个人的用意是,这几个人各代表什么样的特质;可是有时候,你问到几个人,就没有再问下去,那就太可惜了。
梁望惠:
这是归纳法查经里要问的人、事、时、地的问题,可是那样问实在有够无聊。
王牧师:
虽然无聊,但是你要记得,归纳法运用得好还是很有帮助。查经法有很多种,归纳法只是其中的一种,你必须混合应用。归纳法只是作预备而已,当你预备好了,进一步的问题没有问到的话,就算失败了。经文里有这些人,so what? 这些人,你清楚他们的角色吗?你清楚他们对当时带来的冲击是什么吗?如果没有进到这里,只问有几个人要干什么?学员如果不晓得,你就需要替他们作简单的解释。如果是信主很久的成人,可能不需要你解释,你可以直接问他,让他自己来说。归纳法不要死死板板地说,有几个人、发生在什么地方,这样的话就没什么意思了。像他是作什么的?是要饭的,要饭的又怎么样?如果你没有进一步地知道那时的情境,就没有什么帮助。



讲师介绍:

台南神学院道学硕士、波士顿学院教育硕士
曾任大专学生工作、现任马偕医院院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