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日学教育》 |
|
|
|
|
圣经在主日学教学上的运用(二) |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
大纲
实例一:路加 19:1-10 撒该的故事
经文焦点
背景:税吏长的地位?众人对税吏的态度?成人爬树的行为在当时会被如何看待?
教学上可强调那些重点?可用那些方法呈现?
有那些问题可以帮助学员提出并分享相关的生活经验?
实例二:路加 13:10-17 在安息日治好驼背的女人
焦点:妇人得自由?众人得自由?
背景:安息日的律法?如何束缚人们?
教学上的强调点?有甚么方法帮助学员进入经文中?
实例三:路加 18:35-43 耶稣治好瞎眼的乞丐
焦点
背景:瞎眼的人在当时的地位?为何众人要责备瞎眼的?
教学上可强调那些点?
有那些问题可以帮助学员提出并分享相关的生活经验?
实例四:约翰 9 章
背景:疾病与罪的关联?又是安息日治病。法利赛人?
教学上可强调之点
有那些问题可以帮助学员提出并分享相关的生活经验?
实例五:出埃及记 14:8-31 跨越红海
实例六:约拿书一章
内容
在带一个讨论时,通常我们最困难的地方就是不知道如何开始。你在带查经时,是如何开始的?你会不会设计一张大纲来做讨论开始前的暖身运动?设计一张大纲,不管是你自己看或是给别人看,它的好处在于你不会一下子跳入圣经说:「好,各位,我们来看今天的经文,你有什么样的感想?」这样很难让人进入圣经的核心里面去。上周我们提到如果学习者的生活无法跟圣经连结时,你突然要他用跳的,他会跳不进去。带领者最主要的功能就是,把学习者的生活和圣经做一个连结,不管你是在教主日学,或者是带查经,都一样。
以下四点,在教主日学或是带小组讨论或查经都可以应用的。
(1) | 用开放式的问题:你问的问题尽量不要二选,是非题。「你们曾经有很生气的经验吗?」当然是有啊。「你觉得耶稣爱你吗?」回答不是爱就是不爱,这样的问题不好。开放式的问题比较好,开放式的问题可以给他很多的空间去想。「你觉得妈吗怎么样爱你?」如果你要牵连到耶稣的爱,要从人的爱开始,你必须这样去问。你可以提示一、两个,然后让他去发挥很多个,小朋友很会发挥,他们经验到的就会讲。我看见过一些小组讨论,有不大好的示范,主持的人都问一些二选一的题目,它们明显得会让你觉得,你一定要选其中的一个;因为他把一项讲得很烂,很绝对,你就知道一定不能选这一个,要选另一个。这是不好的教育方式,因为你限制了他的思考空间。 |
(2) | 不要用用质问的口气:「你真的这样觉得吗?告诉你,你要想清楚哦!」这是不大好的问题,他就是有这样的感觉,你不要去质问他。如果你不清楚的话,最好引导他再讲多一点,不要质问他说:「你确定就是这样吗?」 |
(3) | 要配合年龄:我们需要看学生的年龄是什么,才决定要问什么样的问题。大人你可以进一步问他感受的问题,可是小孩子不太能够讲抽象的东西。 |
王道仁: | 问问题,如果学生都不回答,怎么办? |
王牧师: | 碰到这种情形,我们需要考虑,可能我们问的问题太难了。有时候我们会觉得问的问题一定要有程度,因此在设计时会找一些较困难的。其实,很简单的问题不一定不好。例如,如果你想了解在他的家里谁最爱他,你不要一开始就问:「你觉得在家里谁最爱你?」这样问,他一下子很难回答。你可以问:「在家里,你有几个兄弟姊妹?」这是很基本的问题,是事实方面的问题,有几个兄弟姊妹,他一定不会拒答。「你有几个哥哥?」等他话匣子一开,他就会比较勇敢了。这就是一个话题。有人可能会说:「我只有自己一个人。」你就可以说:「哦,你自己一个人时,都没有兄弟姊妹,会不会有时候觉得很孤单?」类似这样的问题,就可以让他表达那种孤单的感觉,知道他有什么样的想法。有时候,你设计好的问题临时需要修正。例如,你问了一个问题,他们都不答,这时就要降低标准,修正你的问题,可能你的问题太难了。小孩子在学习信仰的东西,不要把他拉到大人的层次,一下子要他学习很深的东西。让他保有他自己的生活。其实小孩子要让他的信仰和生活连结是最简单的,反而是大人愈来愈困难。因为我们常将信仰的东西与生活抽离,以为信仰如果跟生活同一个层次,就太逊了,不属灵、太世俗了。这是大人不正确的想法,大人会以为,如果我信仰的表达,没有跟别人不一样时,我的信仰就是不好的。其实有时小孩子问的问题比老师层次还要高,因为他想得比较多。多不一定就是好或坏,常常动脑筋最重要。信仰的东西不要停止反省和思考,这一点如果做得到,教学就成功了一半。 |
梁望惠: | 没有答案的问题可不可以问?我曾经问过一些问题,学生会觉得说,他们都没有想过,我怎么把他们都搞糊涂了。 |
王牧师: | 没有答案的问题可以问,我们要常记得,我们不是上帝。到最后,没办法回答时,要交给上帝。当然我们不是每件事没办法回答都推给上帝,我们至少要很认真地想过,有一天,上帝会藉着圣经或其他方式让我们了解;什么时候?我们不知道。 刚才王道仁的问题很好,冷场怎么办?有的人很会带,一样的问题,他可以问得出答案来,别人就问不出来,这跟他的表情、口气、诚恳的态度都有关联。有的人问问题像这样:「请问各位同学,你们有什么样的问题?」同学看了老师的表情,感受不到老师有意思要跟他们互动;他觉得老师都不想跟他们互动了,他为什么要跟老师互动?如果你热切地说:「各位小朋友,…」那种感觉就不一样,小孩子会觉得,这个老师对我们不错。所以问问题的技巧,除了你设计的内容以外,还包括你的肢体语言、你用什么方式问他、你有没有利用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学生当中你是否都认识、那一个人比较喜欢讲话、有没有机会让他多讲一点等等。 |
洪慧蓉: | 我个人当老师的经验是,我先举一个例子,学生就有一个方向,知道怎样回答。当然学生不可以讲跟我一样的例子,他们可以运用创造力再去想别的,但我举过例子以后,学生就知道要如何回答。 |
王牧师: | 如果你是一个蛮会互动的老师,有时候会有这样的困扰,由于你跟学生太熟了,当你问一个问题时,大家都要回答,抢个不停,你要带到主题都有困难。如果你有这种情形,让我先恭喜你,至少他们愿意讲出来。接下来的技巧是如何将他们引导到当日的主题。所以我不怕班级吵,我怕的是他们太安静。 |
洪慧蓉: | 如果学生发言太踊跃,我用的方法是让他们分小组讨论,讨论过后再派人出来发表。发表的时候还可以评分比赛,看哪一组讲得最好。 |
王牧师: | 老师可以给每一组适当的鼓励,这是给他们的一种肯定。 |
王道仁: | 我们的查经常常查到后来,对圣经有一套自己的看法,要带出圣经的意义时,困难在于如果采用开放性的方式,他们有可能会回答出不是你想要的答案,那就不知道要怎样带下去。可是如果不开放的话,又会变成回答的目标只是在猜带领的人在想些什么,那又蛮无聊的。 |
王牧师: | 这也是一个很好的问题。如果他们回答的不是你想要的,怎么办?今天如果我们设定好,我们对圣经有了解、有研究,但是他从中有衍生出另一个新的问题,带领者可能没有想过这样的一个层面,如果经过他的回答之后,你发现那个也是一个重点,被你忽略了,这时最好承认,不要硬说这个不重要,或是将它排除。你可以告诉他说:「这个我没想过,不错,但是我们还需要多一点进一步的研究,或许下一次才回答你多一点,你提的问题暂时先这样;我们今天还是要讨论这个部份,这部份也是重点之一。你讲的虽然重要,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还有我自己做的研究在此,所以今天我们先讨论这个,下一次再讨论你的。」这样至少会让对方觉得他看到的点也是很重要,有时候确实真的也是这样。但如果对方硬要插进跟圣经无关的东西,那你就要清楚地跟他说,圣经不是这样说的,你的根据是什么?如果他说:「我凭我的感觉…」你就可以对他说:「解释圣经不能凭你的感觉。」 |
吴玟桦: | 谈到驼背的女人,如果问他们说,他们有没有生过病的经验,再问痊愈以后的感觉如何,可以吗? |
王牧师: | 当然可以。 |
王道仁: | 可是有的小孩喜欢生病,因为这样可以不用去上课。 |
大 家: | (哄堂大笑) |
王牧师: | 这样的话生病好了反而会很伤心。有时候真的会有这样的答案冒出来,没关系,要容许小孩去表达。有时候你会有被打败的感觉,这是因为我们离小孩子很远,我们的思考逻辑很紧密,结果小孩子不按排理出排,一问下去你就倒了。如果你有一点幽默感的话,你可以跟他幽默一下,然后再带回主题,这样也没关系。 |
梁望惠: | 可不可以问说,这个被医好的女人,会挨会堂主管的骂,因为耶稣很明显地制造了一个跟当时宗教领袖不一样的作法,有可能会引起冲突。这种问题可不可以问? |
王牧师: | 耶稣的医治,其实本来都是好事一桩,没有人会质疑。我就常常在想,耶稣如果不要在安息日医病的话,就没事了。那些病人都不是急症,不是像流血不止,像割伤了,不医会死的那种病。那都是十几年的老病,再延一天医,也不会死掉。他们可以预约,周一再来看诊,这样,礼拜天好好休息,就不会招惹人挑剔,而且耶稣如果这样做的话,搞不好还会被选为好人好事代表。真的,他如果都没引起争议性的话,有谁会找他麻烦?医病本来是好事一桩,可是为什么圣经常常记载耶稣在安息日医病,或者他每次医病都会起争执?你可以看到耶稣的爱已经超乎我们所想像的了。我们所想像的就是,耶稣是好人,他要医好生病的人。可是耶稣有更宽广的心,他要医治那些周遭环境当中,被很多观念束缚的人,使他们得到解放;因为真正的自由绝对不是只有肉体得到自由,而是全人的自由。今天如果这个人礼拜一才来,耶稣把她医好了,她很感谢耶稣没错,可是大家还是会被安息日的律法一直束缚着。我们看见耶稣一个医治的动作,可是他的意义可能是更深层的。我们在问这些问题时,可以让大家去想,可能我们将基督教限定在做好人好事。如果要做一个好人,不用信基督教也可以做到;但是如果要做义人的话,你就必须要受许多的苦,因为你有坚持,坚持自由不是只在肉体方面,如此,你就必须为了挑战许多现有价值观的东西,而付上一些被辱骂的代价。这一点很多信徒都遇到过,当你真的有照耶稣基督的教导去做时,你就会经验到。要做一个信徒,完全按照信仰去做,说真的,这并不是简单的事。所以你要问问题时,就看你要强调的是什么。问问题的方式是在跟学员的互动当中磨练出来的,而且不同层次的人,设计的问题就不一样。这里并没有一个标准答案说,一定要问什么样的问题,要看你跟学员熟悉度如何,才知道你问出来的问题他们有没有办法回答。 我参加过一些查经,发现最困难的是,带的人没有把每个参加者的相关东西带出来,这是相当遗憾的。我们可能把圣经解释得很清楚,可是这个跟参加查经的人有没有连上线,我们可能不清楚。尤其是在讲道中,更困难。带查经有时还可以提出质疑,可以发问;讲道时下面的人根本没办法发问。如果假设大家的问题就是这样,然后我就开始讲圣经,讲耶稣如何如何,下面的人根本没办法问问题,这是不好的。今天很多人参加查经没有收获不是没有原因的,因为他没有预备好接受圣经的信息。讲驼背的女人,今天如果你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不自由的,你去听驼背女人的故事,然后跟你讲了一大堆的圣经背景,那女人得到自由有多好,对我来说,可能还是没有什么帮助,虽然听得很快乐,但是没有刺到我的心。如果你开始带查经时,有让每一个人去想,这个驼背的女人必须看着别人的脚很痛苦,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什么束缚你的地方、不自由的地方,你觉得比别人差的地方。从这里再带到女人的感受,比较能够感受到那个女人的心情。 |
梁望惠: | 针对一段经文,同一次的查经或上课,可以强调不一样的重点吗? |
王牧师: | 这要看时间够不够,也要看对象。如果是年龄比较小的,最好是能够分两次。一次火力集中,让他们多享受、多感受那种情境。分两次就会有很好的收获。像讲道,我会希望只抓一个重点。如果都混在一起,恐怕听的人会感到混淆。长老教会的讲道有一个缺点,有的讲道长到四、五十分,因为牧师觉得内容太丰富了,我必须把它们都讲完。可是对听的人来说,他们不可能都吸收,反而会搞混、模糊了。如果只抓一个重点,一直强调它,然后再举合适的例子,可能十五分钟就够了。会众听完了,可能就会有很好的收获,回去之后,一个礼拜都在想这个主题,帮助就会很大。 |
王道仁: | 你说讲道时讲一个主题就好,但是由于会众的差异性大,他们可能会针对不同的主题才会有回应,这样的话,会不会只有一部份的人有收获而已? |
王牧师: | 我说一个主题,其实还可以有不同的表现。用瞎子的故事为例,我相信每一个人的经验都不一样。你可能会同意说你有看不清楚事情的时候。你不可能一辈子都觉得自己看得很清楚,你一定有你的盲点、你看不清楚的地方。你的盲点跟其他人的盲点不一样。可是每一个人至少都要面对这样的事实,我们其实是瞎眼的,很多的瞎眼是我们自己造成的,有时候是环境造成的,因此那个主题对每个人来说,都可以有收获。 |
王道仁: | 所以你还是觉得用一个主题就好? |
王牧师: | 对,因为对你来说、对他来说,瞎眼的经验不一定要一样,但可以有不同的学习。我不需要将它标准化说,你们只能有这样的学习,换句话说,瞎眼的状况不是由我来定义,你们要去定义,在你的生活中在哪一方面你看不清楚。法利赛人曾经跟耶稣争执,耶稣医好一个生来瞎眼的人,他们就责备那个瞎子,质问他说:「你说,耶稣是一个怎样的人?他是谁?」他们争个不停,后来当耶稣的面时,他们质疑耶稣。耶稣说:「我…来,叫不能看见的,可以看见;能看见的,反瞎了眼。」(约9:39) 那些法利赛人自己以为自己的眼睛很亮,他们很不服气地说,难不成你也把我们当成瞎子?耶稣说:「你们如果承认你们是瞎眼的话,你们就没有罪,但是你们说我看得见,所以你们的罪还在。」很多人其实没办法承认自己是不完全的、是有罪的。这一点可以在讲道时强调,我们必须清楚自己的问题在那里,针对这一点每一个人应该都会有收获,除非你选的主题不是重点。如果你选的不是重点的话,很可能只有这几个人有经验,那几个人没有经验;如果你选的是核心的话,那就是每一个人的共同经验。再举另一个例子,我们常常会阻碍别人亲近主。不要告诉我说,我从来没有阻碍过别人亲近主,每一个人有意无意都会有。无意的如,有时候我们见证不好,让别人跌倒,不要来信耶稣,这也是一种阻碍。你要注意的是这个主题是不是普遍性要去讨论的真理,如果不是的话,我提出来当然只有这部份的人会听,另一部份的人就听不下去。 |
吴玟桦: | 现在我在带慕道友查经,她看的速度很快,一个钟头可以看七章,我不知道该怎么准备,因为是一对一的查经。其实也不算一对一,是一群人一起查,但是最主要是我跟她两个人,我们常常一次就查七章,两个礼拜就查十四章,马可福音已经快查完了。 |
王牧师: | 你通常是怎样跟她讨论? |
吴玟桦: | 因为她的速度很快,而且在家里也都看过了,所以我会问她,你觉得这一段、这一个故事在告诉你什么?我让她先讲给我听,有不足的地方,我再跟她分享、作补充。 |
王牧师: | 读经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你快速地看,另一种是仔细地去咀嚼。两种方式都可采用。我不知道你们一般在看书时,是用什么样的方式?好的书,值得你思考的书,一次可能你只读一篇文章,五百个字的短文,读完以后就不要急着去看第二篇。人记忆的是这样,你会有记忆记住它,但是只要有新的东西进来,就会转移你的主题。就拿新闻界来说好了,像宋楚瑜的兴票案,有一阵子大家都很专注地在探讨一些东西。但是经过一阵子,如果很快的又有别的东西切进来,旧的东西还没有仔细地反省就被遗忘,这样就很可惜。因此,看圣经的速度可以快,但是讨论的速度可以慢。你除了请她讲她的感受之外,也可以再设计一些问题问她,帮助她进到背景和主题。因为有时圣经的重点会迷失掉是因为她用自己的角度去解释,看不到它的背景,就不知道它真正的意义是什么,这样就很可惜。你可以帮她作这样的整理。你们可以看得很快,但是讨论最好有一个进度,例如一个礼拜一章。在那一章里你将重点找出来,设计一些跟生活有关生活的问题来问她。 查经的时候你们可以自己尝试看看,作一些小小的改变,例如找一些图片,或者选取一些跟主题有关的录影带,放映其中片断十分钟。有些录影带,其中的片断很值得讨论。图片随手都可以拿得到,你看到的时候就把它剪下来,搜集起来,以备将来使用。 |
王道仁: | 很笨的问题可不可以问?我很不喜欢回答很笨的问题,例如,刚刚所说,耶利哥城的瞎子看见了,如果有人问说,这里面有几个人,我就会想,带的人为什么不自己看看圣经就好,这么简单的问题为什么要问? |
王牧师: | 简单的问题可以问,就看你怎么问。问说,这里面有几个人,不如问这里面有几种人,并且稍微描述一下这几种人的特色。例如讲到瞎子,你可以问多一点。其实你问有几个人的用意是,这几个人各代表什么样的特质;可是有时候,你问到几个人,就没有再问下去,那就太可惜了。 |
梁望惠: | 这是归纳法查经里要问的人、事、时、地的问题,可是那样问实在有够无聊。 |
王牧师: | 虽然无聊,但是你要记得,归纳法运用得好还是很有帮助。查经法有很多种,归纳法只是其中的一种,你必须混合应用。归纳法只是作预备而已,当你预备好了,进一步的问题没有问到的话,就算失败了。经文里有这些人,so what? 这些人,你清楚他们的角色吗?你清楚他们对当时带来的冲击是什么吗?如果没有进到这里,只问有几个人要干什么?学员如果不晓得,你就需要替他们作简单的解释。如果是信主很久的成人,可能不需要你解释,你可以直接问他,让他自己来说。归纳法不要死死板板地说,有几个人、发生在什么地方,这样的话就没什么意思了。像他是作什么的?是要饭的,要饭的又怎么样?如果你没有进一步地知道那时的情境,就没有什么帮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