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作家》 |
|
|
|
|
微烛一芯——《饥饿游戏》三部曲 |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
北美的青少年读书风气,近十来年在科技浪潮(电视、电影、电脑、电玩、手机……)汹涌冲击下相形瑟缩,美国图书馆学会(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欲力挽狂澜,自1998年起推广青少年阅读周,2003年起再推出青少年十大排行榜线上投票活动。过去这三年,是哪一系列的着作赢得众多青少年网友护航,连续挤进少年书籍排行榜?
不,不是《哈利波特》,也不是《暮光之城》,而是如书本封面上那只羽翼鲜明的鸟儿,一飞冲天的《饥饿游戏》三部曲。
当影剧写作背景出身的柯林斯(Suzanne Collins)转向创作青少年小说,《饥饿游戏》首卷于2008年问市时,我浏览了主流媒体掌声连连的书评。故事场景设在未来,「施惠国」在北美废墟上重建了极权政府,都城四方分布十二行政区。都城逼迫各区每年送出一名少男和一名少女,称作「贡品」,参与在拼斗至死,仅有一人胜出的「饥饿猎杀」中;全程电视实况转播,政权藉此维持统治秩序。主人翁凯妮斯(代表贫困第十二区的贡品)改写了游戏规则与该区的命运。评论者对作者表达欣赏,因其对成长中少男少女的心理描写得丝丝入扣,情节高潮迭起,内容嘲贬时事,对猎杀部分也有所节制,不让笔尖过量噬血。
看了这些评论,我觉得似乎不读不快!但一想起故事导火线——都城强逼境内各区每年送出少男少女,投入这拼斗至死的「饥饿猎杀」——向来对极端暴力素材敬而远之的我,皱起眉头,将这套书列入拒绝往来户。
时光飞逝,《饥饿游戏》三卷出齐,在美国本土就卖出近四千万本,被译成三十余种语言,电影拍摄过程声势如虹,向来关注青少年流行文化脉动的我,依然不为所动。直到大半年前,刚入青春期的老大偶然提到,他这几天在学校空档,已经速读完前两本,而就读小三的女儿在旁兴奋地问:「我可以看吗?可以看吗?级任导师说上个周末她随手打开书,就阖不上耶!」
是的,有时我可以拒绝跳上世界疯读潮流的列车,但是,不,我不能对已经烧进自家孩子心园的野火视若无睹;有点不情愿,加上点好奇,掺杂着忧虑,我掀开借来的《饥饿游戏》三部曲,掉进凯妮丝的世界。
《饥饿游戏》现象与反乌托邦小说
《饥饿游戏》三部曲是继罗琳《哈利波特》系列,与梅尔《暮光》四部曲之后,扫遍全球YA书市的第三波热潮。与前两波不同的是,《饥饿游戏》的世界里,没有骑扫帚执魔杖飞天下地的少年巫师,也找不到俊美吸血鬼或忠诚狼人的影踪,反倒是活生生呈现了今日现实世界的晦暗前景。换句话说,《饥饿游戏》可视为这几年青少年文学反乌托邦文类的代表作。
对明天怀抱璨丽憧憬与梦想,是青春年少不成文的专利,因此当反乌托邦小说行销红火时,不免让人有些惊诧;表面上看来,这岂不是与少年阶段的特质与需要矛盾?
不过,再想深一点,场景设于未来的反乌托邦小说,不仅对天际线可能出现的灾难拉警报,它们也可能是双边折射的棱镜,从过去与未来双角度审视现世与现实——如科克斯书评所说:「通过《饥饿游戏》三部曲,柯林斯邀请读者思考沉重的问题。为了达成我们所需要的改变,可以容许何等程度的暴力?为了追求正义的目标,可以妥协多少人格正直?为了负起对别人的责任,个人应该自我牺牲到什么地步?在人格形塑过程中,一个人自己能掌控多少?凯妮丝自己的动机和一致性,都受到严格检视。柯林斯笔下绝不妥协,凯妮丝将面临痛苦考验。……而如果这本书留给了读者不少疑问,那恐怕正是柯林斯所希望的。」
《饥饿游戏》三部曲如何在架构与内容上引发读者多层面思考?我们可以从过去、现在、未来三方面检视:
历史点
柯林斯说《饥饿游戏》小说情节,受她自幼熟稔的希腊神话中,克里特岛将童男童女献给牛头怪为祭品的传说启发很深;但我们亦可在猎杀游戏中,看到罗马帝国竞技场的影子。西元头几百年,许多基督徒在竞技场中洒下殉道鲜血,基督教蒙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成为一种合法的、自由的宗教后,罪犯、俘虏仍然年复一年被丢到场中,与猛兽或人类搏杀,直到五世纪中一位清修僧侣以生命唤醒了民众与罗马皇帝,才终止了嗜血暴行。
《饥饿游戏》里,为猎杀游戏喧嚷鼓噪的是施惠国都城的人民,十二行政区的人民被强迫观戏,眼目不得离开转播萤幕的老百姓,与历史上那些目睹弱势者遭凌迟的先行者,不是有些声气相通吗?责难环境和他人是容易的,但《饥饿游戏》质疑读者自身,若代代都不乏残酷演出的观戏者,若少年们掀开报章杂志,转开电视屏幕,对社会新闻津津有味时,是否点醒了我们,每个人都有隐性噬血基因?
今时点
《饥饿游戏》三部曲吸引众多讨论,主要在于书里对当代欧美社会与文化有多面向的批评:电视真人实境秀、都城无稽流行风、社会贫富阶级落差(都城朱门酒肉臭,境内路有冻死骨)、各区遭严密监听监控、新闻管制、穷兵黩武的战争……所有施惠国社会的主要经纬,都能在当前浮世找到交集。举例来说,有高中生回应:「其实,中学校园也像一个分群结党,弱肉强食的竞技场。」或者翻翻流行杂志,对照街头青春男女模样,会发现时尚力量往往超过少年荷包或独立思考的能力……因为读者能轻易在《饥饿游戏》呈现情境,与自身当下处境玩「连连看」的游戏,自然不觉书中世界遥远陌生。甚至某些少年读者开始在书中似曾相识的情境中,顿悟当下世界的畸形怪样!
未来点
与欧威尔经典科幻小说《1984》相类,饥饿游戏严肃批判了未来假想社会中专权独裁的政府,也交叉承现了年轻人对爱情的迷糊与认真。不一样的是,《1984》中的恋人,至终在极权下身心破碎,成为恨的奴仆;而饥饿游戏里的比德与凯妮丝,虽然经历了灵魂与肉体的黑暗幽谷,最后还是能为彼此点燃希望的蜡烛——在这一点上,柯林斯大胆地描写了理想破灭,人性懦弱、狡诈等负面后,仍回归青少年小说传统(与成人文学不同)——不管现实多么黯淡,人性如何扭曲,隧道何等黑暗漫长,尽头仍有一芯闪烁希望的星星之火。
以小搏大的故事
从阅读影响力来说,主角凯妮丝是全书当然灵魂人物。她的言行如此鲜活,内外在的转变如此具体,如她手里百发百中的羽箭,射入读者内心深处,留下深刻甚至痛楚的印记。我们与她同感贫困生活里的挣扎、竞技场上求生救死的惊险、对自己革命角色的疑虑、夹杂着三角初恋的困扰、对逝去父亲的怀念、对软弱母亲的爱恨交织、对妹妹的保护怜恤……她成为英雄象徵,不是因为她完美无瑕,也不是因为她智勇无匹,而是因为她每回在绝境里作出的选择——举手替代妹妹小樱出征,与比德共同伸手亮出毒莓,甚至最后牵手重建家园;她都是在苦难深渊里以手表心——心的大小与拳头相当,爱是最有力量的武器!
然而《饥饿游戏》同时有着比个人损失与牺牲更宏大的图画,这个关系人权和人道的故事,批判了当代社会和文化、政治、战争与权力。从这点看,柯林斯的作品若能流传,是因为她同时塑造了有血肉的人物,到位地批判了现世问题,又传递了普世关怀的信息。
那么,仔细读过《饥饿游戏》之后,我自己对这部作品就疑虑尽消了吗?不全然,有两点仍需一提:
一、文学中的暴力尺度
当初我将《饥饿游戏》当作拒绝往来户,是因自己对青少年文学中暴力血腥,尤其是童少相残的反弹(另一例是日版漫画与电影《大逃杀》,我至今依然无法吞咽);当时未解的是,作者柯林斯也反暴力,她写作《饥饿游戏》的动机之一,藉由刻划强制彼此猎杀的「游戏」,身历其境的少年和家人好友的恐怖身心折磨,来警示公众。换句话说,她选择一步险招,将黑暗盛盘上桌,意欲使读者倒胃反弹……。
那么,柯林斯的途径是正当的吗?我们是否可能用描写暴力来批评暴力?用刻划战争促进和平?用揭露谎言来捍卫真理?如果说,以说故事途径来拨乱反正是中外文学工作者代代常用手法,我们是否仍需要担心孩子们在阅读《饥饿游戏》三部曲后,不但没有接收到作者原本想传达的信息,反而起了模仿的念头?
二、适合读者群
前面的提问引出下一个考量,就是《饥饿游戏》三部曲究竟适合哪样的年龄层阅读?儿童少年读物出版界,间或有作品以适读年龄九岁到九十九岁来行销,《饥饿游戏》三部曲显然不属于这类老少咸宜的作品。它的理想阅读圈应该是身心渐趋成熟的高中生与成人,最好能伴随导读或双向讨论。除非是特殊案例,初中以下的孩子阅读这类作品要极其谨慎,观赏改编电影更要小心。师长与青少年辅导如果愿意倾听阅读水流,少年思路,可以从分享《饥饿游戏》三部曲中开辟渠道,带进信仰活水,小心可别一开始就丢下标准答案大石块,堵塞了深层思辨水路。
结语
《饥饿游戏》故事开始时,凯妮丝胸无城府,亦无大志,苟活在社经地位底层,只求自己与家人温饱;当她为救妹妹小樱自愿被丢进竞杀游戏中,也只有微乎其微的生存愿望。随着情节推展,意外地她成为革命的象徵,成为军国大计中的策略棋,在个人愿景和众望所归的巨大落差下,她被逼上成长与成熟的梁山,不得不睁眼看大图画,想大道理,点滴明白了独善其身的自私,与兼善天下的意义。
然而凯妮丝与同侪意欲兼善天下,并非正邪两军相争那么单纯,而是统治者与革命者鲜明旗帜里,同样交织着人性偏执黑线;她在叛军营里助长革命火势,自己也在杀戮、背叛、欺瞒、伤逝的熊熊烈焰中灼伤;使她身心几乎遭受巨大劫难,从无辜到亲身付上无偿代价的,其实是每个人的罪性与罪行。
浩劫后,黑暗笼罩天地与内心,凯妮丝与比德尽上自己最大的力量,在读者心中点燃的,是一芯摇晃、微弱却顽强不熄灭的烛火。这丁点微光,短暂温暖了多少读者的心。《饥饿游戏》阅读热潮如火燎原,可见少年(与成人)在风雨如晦的末世,于文学中眺望似乎更灰暗的明天时,多么渴求盼望!
那么,我们能不能想像,在青少年文学里,有人说着另一种故事--在末代灰烬废墟中,不仅望见人自己微烛一芯,还瞥见从时空外翩临,从未熄灭,始终燃烧,永远光灿的灵火?
书目:
《饥饿游戏》●The Hunger Games●苏珊.柯林斯着,2008
《星火燎原》(饥饿游戏2)●Catching Fire●(The Hunger Games, Book 2),2009
《自由幻梦》(饥饿游戏3)●Mockingjay●(The Hunger Games, Book 3),2010
(繁体字版由邓嘉宛翻译,大块文化出版)
延伸阅读:
●The Girl Who Was on Fire: Your Favorite Authors on Suzanne Collins' Hunger Games Trilogy ●edited by Leah Wilson, 2012.十多位青少年小说家论述合集,分别从个人独特视角探讨《饥饿游戏》三部曲。
●The Hunger Games and the Gospel: Bread, Circuses, and the Kingdom of God by Julie Clawson●, 2012.基督徒作者深入阅读《饥饿游戏》,带进与主流不一样的信仰联想。
本文与《校园杂志》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