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作家》

| | | | 轉寄

與死亡為友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他躺在病床上,十九歲白皙的身軀一動不動。

床邊的醫療器材四處散落,中年父親整個人癱坐在椅子上,不時抽搐著。母親靠著他的臉頰,仍輕輕哼著他最愛的詩歌,聲音斷斷續續,像許多不捨的思緒仍飛舞纏繞著。

依依不捨



當然不捨。這孩子六歲時就遭到腦瘤的折磨,動過腦部大手術,之後便併發頭痛、視力受損、發育遲緩等症狀,甚至無法正常上學……。這幾年,兩個妹妹都已經上了國中、高中了,他卻還停留在國中補校階段。

他自己也是不捨,所以一直撐著,過世前,他突然從昏迷中清醒,喊著媽媽,還乖巧地向我打招呼,用微弱而客氣的聲音向我們要一杯水喝,但灌進嘴裡的水又從嘴角流出。雖然他努力地撐著,心跳卻愈來愈微弱,最後,不得不閉上那雙沈重的雙眼。

安詳地「睡了」


但他卻不感到苦毒。他安安靜靜躺著的樣子,像極了聖經中形容死亡的兩個字——「睡了」。我想起一些臨終的朋友:年輕的牙醫師建德、事業正達高峰的徐哥,白髮蒼蒼、病危時仍愛禱告讚美的茅老師……,他們都可以苦毒、可以不甘、可以抱怨,但當我為他們臨終祈禱時,他們留給我的印象都是,安詳地「睡了」,嘴角還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微笑。

在我身處的環境中,對死亡一直有很沈重的恐懼感。小時候,大人不但不會和我談論死亡,而且有很多忌諱,例如:棺槨要稱為「壽板」、殯葬店要稱為「長生店」、空屋要稱為「吉屋」……。我們想盡辦法要改變死亡的猙獰面目,以求得「好死」、「善終」,但甚麼才算是「好死」呢?長命百歲、壽足而終?還是妻兒在側、後事備極尊榮?這樣就能坦然面對死亡嗎?

超越死亡恐懼

當代靈修神學家盧雲特別提出「與死亡為友」的觀念,他認為,只有當我們正視人人都有一死的事實,並真實接觸死亡所帶來人心靈深處無名的恐懼,我們最終才能從這深沈的懼怕中超越,成為自由人。

這話說來容易,但怎麼做得到?我們不是對死亡避之惟恐不及嗎?盧雲指出,「與死亡為友」的學習,首先要由承認、接納我們對死亡無能為力的事實開始。儘管我們總是努力把持和決定自己的一生,卻不得不承認生命仍是個謎……。這謎至今無人能解。

生命在耶穌


一但我們有了這種認知,對生與死就有了嶄新的眼光,我們將不再苦苦掙扎,不再將這難題重擔一直扛在自己的肩上,並進而瞭解到耶穌所說「生命在我」的真義。我們將看待自己和他人生命的消退,是上帝的恩典,是一分信心的見證。正如同耶穌在十字架上的犧牲死亡,非但不是徹底失敗,反而是永恆的勝利;不是生命滅絕,反而是新生命的根源;不是赤身露體一無所有,卻是豐豐富富充滿上帝的恩典。

望著我小弟兄年輕安詳的臉龐,在淚眼中我也不禁泛起一絲微笑。感謝上帝讓我陪伴他走完最後一程,並協助他完成生命中最深的使命——與死亡為友,超越死亡的逼害,一起經歷上帝那測不透的慈愛與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