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coming Human 還沒讀,不過光是 Community and Growth 前面四十頁的內容,就讓我大呼過癮。范尼雲的文字並不艱深,就算這書其實是范尼雲的朋友從法文翻譯成英文的,我這個英文程度不算太好的人讀來也非常輕鬆,沒什麼單字。但就是這些簡簡單單的文字,為我打開了一扇又一扇以前從未看過,也從未見識過的世界。赫然發現,在同一個議題上,范尼雲就是有辦法寫得比我讀過的作家還要深刻,還要睿智。
就拿「饒恕」這個問題來作例子好了。記得前不久還看過一本談饒恕的書,據說是近幾年來談饒恕的書中,難得能賣得這麼好的。這書其實寫得不錯,作者清楚點出:「如果要保持心靈平安,我必須每天重新承諾,願意原諒那些傷害我的人。」然而,讀著讀著,心裡頭就有個念頭,難道「饒恕」只是為了讓我們「保持心靈平安」嗎?或者再用作者的話說,「我們若不饒恕人,我們的上帝也不饒恕我們」,莫非,我們之所以饒恕,只是為了躲避上帝的忿怒嗎?換言之,在這本談饒恕的書背後,我看到的彷彿是一個「仍舊在為自己著想」的人。
聽聽范尼雲是怎麼說饒恕的:「饒恕就是能夠理解人們行為背後的哭喊;透過自己的怒氣,『反社會』的舉止,人們正在訴說著某些東西。也許他們覺得自己被拒絕、覺得沒有人傾聽他們想要說的話,又或者,他們就是沒辦法把存在心中的東西給說出來。……饒恕就是重新理解 ―― 特別是在分離之後 ―― 是什麼樣的約定,將我們與那些自己無法好好相處的人繫在一起;換言之,也就是再一次將心門打開,聆聽他們的聲音。我們要在自己的心中,為他們預留空間,這也是為什麼饒恕從來就不是件容易的事;因為我們也必須改變。我們必須每天每天,日復一日地學習饒恕再饒恕。要能夠這樣地敞開自己,我們需要聖靈的力量。」
在范尼雲的文字裡,「饒恕」不是一件為了讓自己安心的事;饒恕是再次打開心門,為的是傾聽別人。
xxx
另外,范尼雲的這本 Community and Growth,從書名便可以看出主要是在談群體生活(團契生活)的意義與價值,這讓我也情不自禁想起另外一本談團契間與他人相處的書。當初在閱讀時,很欽佩該書作者提供了相當多實際的建議,幫助我們能夠更好地與他人相處,共造一個緊密連結的團契群體。然而,對我這個一直以來在團契小組生活中就適應不良的人來說,在知道這麼多方法去建立團契前,有個更迫切的問題需要解答,那就是團契生活究竟有何重要,非得要我這樣去投資。
范尼雲解答了我的疑惑,Community and Growth 打一開始,就在更大的社會文化脈絡中,來談論群體生活的價值與意義,讓人心服口服。精采的論點很多,下面只是摘錄其中的一小段,范尼雲將個人主義與群體生活作了一個對比,簡簡單單幾個字,卻道盡出了不凡的識見:「個人主義和物質主義導致的是競爭、對抗,以及拒絕軟弱;而群體生活帶來的是對他人的開放與接納。沒有群體生活,人類的心將關閉起來,死氣沉沉。」

xxx
記得以前曾經讀過出版界重量級人物郝明義說過的一個概念,他認為「做出版是『減法』而不是『加法』」。過去,我對這句話的感覺是既認同,卻又有點不服氣。認同的是,一家出版社力量資金有限,本來就得仔細斟酌各樣出版品,只出那些真正關鍵的書;不服氣的是,那麼多書雖然稱不上「關鍵」,但起碼也都言之有物,若能力許可,當然希望能多出一些書,多用一點「加法」。
不過這次,讀了范尼雲的 Community and Growth,然後再看看自己書桌上堆的好幾本正在翻閱決定是否該出的書,郝明義的那番話,我好像突然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