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陈凤翔 2008.03.30
过去,不少美国人认为1980年后出生的孩子将会创造出一个伟大的世代!他们积极乐观,重视自己的社会公民责任,因为他们在比前几世代都还优渥几倍的教育文化土壤里成长。
■ 追求自我实现的Me世代
心理学教授珍・汤姬(Jean M. Twenge)博士却不这么认为。她收集超过百万份的问卷资料,将婴儿潮世代年轻时的问卷与现在年轻人的反应作比较。在长达十多年的研究后发现,新世代的孩子是以自己为优先考量。
她将1970-90 年代出生者称为「Me世代」,其特徵是自我中心、藐视权威,缺乏责任感,展现出前所未有的自信和决断,可是却也前所未有地不快乐。
近几年,国内一些教育相关工作者发现台湾也有 Me 世代。所展现出的个性优点是:自由与自信、创意和想像力、追求享受、拥抱理想。然而缺点则是:自我控制不足、疏于面对现实、追求享受、物欲强、爱做发财梦、执行力不够、自我中心、容挫力低、对公共事务冷漠。
台湾的教育无论是内涵或体制,几乎全套师法美国。美国引导孩子「认识自我」,订立「自我理想」,计画「自己未来」,增加「自己实力」,朝向「自我实现」目标迈进,对于挫败,培养其拥有「自我接受」的能力。一切都是以 Me 为核心的训练,可说是获得全面性地教育成功,导致近几年整体社会价值观也多以 Me 为核心。
就像媒体的报导焦点与掌声,多集中在「自我实现」的成功故事。自我实现的重要性超过一切,社会责任多不被重视。
台面上的成功人士,私下可以忽略家庭关系、对邻里社区缺乏贡献、甚至作出伤害国家社会的事,但只需「自我实现」、功成名就,便能成为这一世代歌颂的对象。青年节若有什么楷模人物选拔,定是以自我实现式的成功为审核标准居多。
■ 回到起初的青年节
且让我们来看最早的青年节,人们认为的楷模是什么呢?
青年节原本是纪念1911年4月27日在中国广州起义遇害后,葬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的革命党人。
为了纪念这群牺牲自我的革命志士,政府在民国四十三年,将三月廿九日明定为青年节,以兹纪念。其中一位青年林觉民在慷慨赴义前,留给新婚妻子一封诀别书,道出当年的青年典范为何。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膻,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今日吾与汝幸双健,天下之人不当死而死,与不愿离而离者,不可数计;钟情如我辈者,能忍之乎?此吾所以敢率性就死,不顾汝也。」
因为爱妻子的心,让林觉民感到有责任建立一个新的国家,以帮助天下人都能爱他们的所爱。于是他选择先妻子而死,参与革命,牺牲夫妻两人自身的福利,为天下的人群谋取永恒的福乐。
两相对照,可以说 Me 世代的青年楷模是令人羡慕的成功,赚的钱比较多、屋子住的比较大、社会地位高、老婆的容貌身材姣好。
民国初年的青年楷模却是把大我放在小我之前,将天下的福乐置于一己幸福之前。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从现代已被 Me 化的角度视之,精神或许令人敬佩却不让人羡慕,甚至笑其憨傻。
■ 成就上帝的国度
这样的价值观不只渗透整个社会,连教会群羊的榜样与所传的福音内涵也受到影响。群羊的目光焦点开始转向社经地位较高、令众人羡慕的对象。至于过去那种到处奔波,不求名、不求利,只是遵照神的托付的无名传道者,在现代已经没多少人称颂。
所传的福音,也比较少是遇到人生各样处境或艰困或灾厄,都能靠主胜过的「得胜」神学,而是成功神学。基督徒求的常是一己的财富与健康,少见有谁求上帝的国与他的义。
基督信仰非常重视个体价值,上帝对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计画,你我皆有各自的「自我实现」使命要去完成。但同时,基督信仰也非常强调肢体合一,彼此建造。个体的「自我实现」背后有其神圣的目标,是为了成就上帝的国度、基督的身体教会,而非为了图一己享受与自我炫耀。
「个人实现」与「群体责任」同样重要,个体的「自我实现」也唯有在上帝国度里,找到各尽其职、百工互相联络的终极意义,也才具有永恒不灭的价值。在重溯青年节的意义,找回令人佩服的青年典范精神外,也盼能稍微平衡极端 Me 化社会下的我们,学习在「我」之外,多一点「他」,更多看见自己所要肩负的群体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