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丁介陶 2009.11.08
当一个人生来天赋异禀,可能是个美丽的错误。因为他所将承受的压力与人的期待,将远超过自己所想要成为的样子。维特(Fabrizio Borsani饰6岁的维特、Teo Gheorghiu饰12岁的维特)正是《想飞的钢琴少年》中承接父母「应该」想法的孩子,他一直在生活里过得不快乐,但却又难以反抗父母强加其身的责任。
维特情绪唯一的出口,是疼爱他的爷爷,尽管爷爷不是个赫赫有名的人,但却充满老人该有的智慧与哲理。当维特身陷父母要他另外接受名师的教导,甚或是父母要维特不间断地练琴,他最快乐的时光莫过于与爷爷的相处,谈论梦想、制作飞机原型。而爷爷在河边时,看出了维特的烦恼,说出:「如果下不了决定,就得舍去一些东西。」说话的同时,爷爷顺势将头上的帽子丢往河对岸。这一幕景象,深深印在维特的心上。
回到家中没多久的维特,在某个夜晚以跳楼的行动,发出他对父母的无声反抗。跳楼的后遗症使得原本智商高达180的天才,就如同天上精灵堕落凡间,智商仅余 120,可能比平常人好一些,但已经不是当初人人称羡的天才,也不是在琴艺上发出万丈光芒的神童。看在维特母亲海伦(Julika Jenkins饰)的眼里,几乎不敢置信,一个被她精心栽培的孩子,却沦落跟一般人相同的命运。海伦不时看着过往的录影带,回顾这个孩子受到大家的恩宠与爱戴,也深知他拥有过人的才华。心中不堪之感,化作眼泪,难掩惋惜之意。
【关键在父母】
神童或天才毕竟在我们的社会中,仍属少数份子,更是菁英中的菁英。正因为稀少,所以当一个家庭或社会拥有这样的小孩,莫不在他身上倾注全力,开发他那傲人的才华,殊不料,就如同加油,一直加到满溢出来却仍不放手。再加上同侪难免另眼相待,与人的互动更添困难。
在一次聚餐中,与长辈同桌对话,从长辈的口中得知有个孩子,智商极高,但其父母却怀抱更高的期待。以致于父母常用碎碎念来督促孩子,结果孩子不堪其扰,最后勉强上了一所高职,念了五年,却难从学校毕业。课堂上,这孩子的表现都比一般学生来得优秀,可惜地是,每逢考试,他那过人的智商,在大脑中成了一片空白,考出来的成绩自然不尽理想。而父母却常往学校跑,问老师他家的孩子智商极高,为何考试总是不能过关,学校老师也爱莫能助。因为孩子成败的关键,仍得回到父母身上,就一如维特所面临的困境。
【对自己负责】
或许,我们可以说这都是「应该」惹的祸。维特在父母搬家后的派对中,他应父母要求向与会的宾客一展琴艺。初开始,维特心不甘情不愿,只好弹个小蜜蜂,入门的乐谱,宾客们对六岁的小孩不忍苛责,直说好。海伦与里欧(Urs Jucker饰)见儿子无厘头的演出,颇感失望。但转瞬间,维特弹出绝妙琴艺,众人惊艳之余,就有人对海伦提出建议,维特应该上音乐学校,做父母的对社会与小孩有责任。
也正是此刻,维特的父母落入栽培菁英的迷思,缺少给孩子快乐长大的环境。但维特从爷爷获得的情绪支持,让他能与「应该」的责任抗衡。甚至维特还能以个人超凡的智商在股市赚进大把金钱,为爷爷和父亲纾解他们的经济困境。此外,维特也有情窦初开的青春心事,喜欢自己的褓姆伊莎贝儿(Kristina Lykowa饰12岁的伊莎贝儿、Tamara Scarpellini饰19岁的伊莎贝儿),神童彷佛也有了一个喘息的机会,甚至分隔七年再相逢,维特仍视伊莎贝儿为将来结婚的对象。只不过,早熟的神童并未在爱情上心想事成。
片尾的一句话,可以总结维特身为神童的无奈:「世界跟不上他的聪颖,唯有装傻才能逃离。」这句话呼应维特爷爷的河边箴言,舍去过人的智慧,换回属于自己平凡的童年生活。卸下肩头的「应该」重任,只为能拥有自由自在的「自己」。当维特常往爷爷家里跑时,三不五时带着钢琴CD聆听,并且技痒而弹琴自娱。维特少了旁人的耳提面命,只存着对音乐冷静的理智与热情的心,那是对自己负责,而无须面对父母殷殷的期盼。
里欧与海伦终能在维特爷爷过世后,体会维特的心情,并予以放手。维特顺着爷爷临终前遗言,驾驶小飞机向钢琴大师吉娜・佛伊斯(Heidy Forster饰)求教,让自己过人的天份,充分展露在表演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