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敏雄 2012.08.05
最近身旁许多人纷纷跟我聊到相同的现象:「觉得自己好像越来越没办法忍耐『笨』的人」!
对于这个现象,我心颇有同感,因为自己也陷入这种负面情绪当中。也就是这样的处境,让我一直想写一篇小篇短文,来帮助自己和身旁的人厘清这个困局的成因。
相信很从小到大很多人一定听过师长们这样跟我们说:「时间就是金钱,让费时间就是浪费金钱」!没错,这句话是美国着名的科学家、政治家和文学家Benjamin Franklin的名言,特别是很多人还会认为:生命如此短暂,如果浪费在一些诸如看电视、与人谈话、休闲旅游等「次要」的事情上,就会受到内在道德感的谴责!
正是这些观念,让我们将「节省时间、善用时间」的价值观和行为「个人道德化」了,当我们无法以最大效益原则来生活时,自己便沦为一个「懒散」或「不负责」的人;甚至是在从事上述原本应该是十分轻松、不需考量时间限制的人际交谊或休闲活动时,也要用最有效益的规划、计算方式来进行。
原本「节省时间、善用时间」并不是什么坏事,甚至它应该是人们可以努力实践的生活态度,毕竟人的生命真的很有限。关键在于:我们究竟将「节省时间、善用时间」当成是「目的」,还是达成目的的「工具」?也就是说,我们或许更该问自己:打算怎么进一步利用「节省下来的时间」?因为「时间」与「金钱」都只是人们实践生命价值与目标的「工具」而非「目的」,但有些人却将它们本末倒置了,成了「守财奴」和「守时奴」!
就像我曾经跟一个朋友聊到:某天我在台北市万华的一个邮局里领钱的时候,突然听到一声巨响,原来一位拄着拐杖、行动不便的街友摔倒在地,而且头撞击到后面的玻璃门。当下没有人去搀扶他,邮局里的人们只用目光稍微扫瞄一下现场的状况,就继续各自的工作了。看到这个现象,我赶紧走过去扶他起来,并且询问他有没有任何需要进一步协助的地方?
我问我的朋友,如果是他在现场他会选择在旁观看,还是过去给予协助?这位朋友告诉我:「我不会选择去搀扶他,因为我怕他身上很脏,弄脏手之后没办法马上清洗」。我说:「我可以了解这是很多人确实会有的担心(当然我们是否需要如此小心翼翼「防护」还值得讨论)!但我觉得当场之所以没有人去搀扶这位摔倒的街友,很重要的是大家觉得「不值得」!
试想,如果我们花时间去协助一个受暴儿童、独居老人、肢体障碍等大众印象中的「典型弱势群体」,心中会觉得自己做了一件「好事」,而得到正向的自我价值感,因为他们是「值得帮助」的弱势者。相较之下,对于那些大众普遍认为「他们应该能自立」或「他们的失败是出于懒惰」的人,我们会觉得花时间在他们身上是「不值得」的!但问题是:即使是非受暴儿童、非独居老人、非障碍人士,也有需要帮助的时候,也会遭遇到比较不擅长、不拿手的事情(就像有些人对电脑、数学、方向感或身体律动感比较弱一样),甚至是出于大众集体偏见的颓势(如对老人或所谓「胖子」的刻板印象)。这时候,人们不愿意像帮助「典型弱势者」那样给予他们较多时间「等待」或「协助」,多半是觉得关怀或协助行动所能换得的「道德回馈」与所费「时间」不成正比。
换言之,我觉得许多人都是采用「机会成本」和「效益原则」来思考特定时间与空间内,自己要从事怎样的行动,因为同一时间内一个人的身体不可能占据两个空间:如果我们花时间去帮助一个社会上认定「不值得帮助的人」所能得到的道德满足感不会比那些「值得帮助的人」来得高,或是花时间去「工作」所能换得的金钱报酬远比去助人行为来得「值得」,人们就不会去做助人行为。
同理,我们之所以觉得越来越没办法忍耐「笨」的人,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觉得「笨」的人不值得我们花费更多时间去等待他们,因为这些「多」花费的时间原本可以换得更多的金钱或道德报偿。特别是那些有权力运用金钱(如大企业老板)或有专业提供服务(如医师或律师等)的人,他们的时间远比那些穷人(如街友或失业者)的时间来得「值钱」,因为他们的时间可以换取更多的「金钱」和「道德满足感」。
我绝对不否定、甚至举双手赞成,要把有限的时间花在值得的事情上。因为我们的时间就是我们的生命,我们怎样使用它,就会获得怎样的人生。但在经营自己人生,也就是决定时间要怎样使用的过程中,我也期许自己别把「目的」和「工具」本末倒置。因为无论是金钱、时间或道德满足感,都是上帝用来鼓励我们追求真、善、美、圣的「增强物」,也就是获得满好人生的「工具」而非「目的」,千万别让自己沦为「守财奴」或「守时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