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与生活》

| | | | 转寄

杜鹃教我爱的本质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当我认识她时,
她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女孩,
那时的我,是我一生中最龌龊,最没有自信的时候,
她却愿意嫁给我,让我一生过好日子。
结婚二十八年,我似乎认识她,
但是她对我,仍然是个谜,
很多反应,不是我能猜测。
渐体会妻子不是给我了解,而是给敬爱。
我后来也用这种眼光,
观看周遭的花草,
我称这是「爱情的植物学」。

杜鹃(Rhododendron)是嗜冷性的植物,在世界上种类超过一千种以上,无论在阿尔卑斯山的山坡上,或是喜玛拉雅山二千公尺的向阳坡地上,都有生长。不同品种的杜鹃其植株的高低,叶子的大小、花朵的形状等有其差异,各有其适应的地理条件,与气候环境。由于花瓣美丽,长期以来引人注意。

低温才能开花

杜鹃的花、芽,必需在低温10~15℃才能生长,尤其适合11~12℃的环境。在台湾,大都生长在北部的山上。二月中旬到三月下旬,为主要开花期。低温的时期愈长,花期愈久;天气转热,花朵迅速凋落。欣赏杜鹃的美,必须忍受温度的冷。我常想爱护一个女孩,似乎也要经得起她脸色一时的冷霜;如同杜鹃花开,冷霜之时也是美。

杜鹃是灌木,自地面上枝干丛生。枝条茂盛,可长到5~6公尺高。叶是披状长卵形,大都丛生在枝头,花朵也开在丛生叶的顶端。杜鹃花朵大,一株可开出千、百朵花。开花之时,杜鹃花布满全株。花朵颜色有乌红、深红、紫红、粉红、橙红、金红,或有全白、粉白、白中带红斑等,变化很多,悦人眼目。成排开花,更是花海一片,给周遭染成调色的美。由于相邻之株,易杂交混色,使同一植株开出不同颜色的花朵,一朵花也能开出不同颜色的花瓣。

全株披毛的原因


如果用手轻抚叶子的表面,会发现叶子的正反面,有一层薄毛。这使叶子的表面产生「阻力边界层」(boundary layer of resistance),能够减低风的影响;温度过低时,有隔温防冻的果效。温度较高时,能有防热,减少水份蒸散的功能。

杜鹃生长在山坡,坡地的土壤水份不易留住。杜鹃并不耐旱,夏日夜间潮湿的水气,冷疑在叶面,成为水珠,顺着枝干落入地表,补助土壤水份,帮助杜鹃渡过干旱。太强的山风,会对叶子产生机械性的伤害,造成叶片枯黄。所以杜鹃经常生长在较高的乔木旁,获得挡风的效益。生长在边界的杜鹃,易受大风,叶子将呈棕色的叶焦(brown leaf),可以判断杜鹃种植的位置,风速是否太大,是经营杜鹃花园的指标。温度较高时,霉菌滋生,造成叶片有焦点(brownspot)。高温太久,将使杜鹃容易产生菌害,杜鹃花也成气候变迁的指标物种。

野生难预测方是美事

杜鹃花每一年开放的多寡,很难预测,因为受到环境因子如气候、风速、土壤、生长高低等影响,也与植物营养的状态,开花周期等有关。如果,每一年都要期待花团景簇,将增加园丁的操作:喷药、施肥、剪枝、灌溉与移去旧树等。德国森林学家哈提格(Robert Hsrtig,1839-1901),提出野地的植物有其开花与结实周期,有的三年(如苹果),有的五年(如杉树),有的八年(如柠檬),才盛开一次。开花最好是植物里外合一,自然的呈现,如果每一年都要求花朵盛开,长期将对植物是造成伤害。

大地上的生命,各有其活动的周期,大都不是人所能预测,更非符合人的需求。成为一个爱花的园丁,是期待每一年都要看到花开很多,才叫成功?还是遵重其开花的周期?花多开时,欣赏其丰富;花少开时,欣赏其孤寂。

叶子颜色的巧妙

杜鹃的叶子,在正常生长的情况,有三种颜色:乍生的绿叶,长在枝头前端,以较大的角度朝向天空;生长一阵的叶子,色呈浓绿,叶片水平;变黄的老叶,叶片略垂,位于株高下方。很少植物的叶子有像杜鹃的新叶,伸延方位变化,似乎每一片新叶都要在自己位置上,找到承受最多阳光的角度。新叶之外,很少植物的叶子有杜鹃叶子的浓绿,浓绿代表叶绿素高度的密集,若受到一点光照,就能进行最大量的光合作用。

我常蹲在杜鹃灌木下,欣赏即将掉落枯黄的叶片。杜鹃经常生长的坡地,土壤中钙、镁碱性离子,容易流失。这种土壤易呈酸性(pH值大都在3.8~5.0),酸性土壤多贫瘠。所以杜鹃老叶会将营养份,传输到新叶与嫩芽,完成任务后,方落到地面。

叶子的告别

生命有不同阶段,各有其功能,每一个阶段都不能被取代。即使到了叶枯黄,杜鹃仍像一个伟大的篮球手,将最后一球投进才退场。杜鹃最感动我的地方,就在杜鹃叶子最后的一役,是将自己末后的精华,送到最迫切的地方,这种告别与树联结的方式,虽是默默无声,却如顶级艺术的表白。

杜鹃生长的环境与土壤,也适合茶树生长。当人大量种茶,就容易取代杜鹃。为了吸引更多游客上山看杜鹃花开,开路时也常将路旁的杜鹃砍除。例如在1958年,阳明山道路拓宽,台湾大学将即被砍除的杜鹃移到校园,后来校园才有杜鹃花盛开的机会。早期工程的所弃,反成台大校园吸引人的所在。并有几株濒危的「乌来杜鹃」,混生其间。这是否也在提醒人,宁为野生植物留生机,勿为私欲去砍除。
长期的观察,我对杜鹃的了解是有一些。迄今,经过杜鹃旁,总有些新的体会。我对自己配偶,也是如此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