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孙宝玲 2015.08.09
读赖特的《耶稣与神的得胜》,必须掌握其肌理中三条经脉。第一,要清楚「历史耶稣研究」的转折;第二, 对耶稣生平和意义的探索,应在历史蜿蜒的仄径上寻觅,而非在教义的云端上翱翔;最后,要放在犹太终末天启的框架之中。
历史耶稣的研究
耶稣与神的得胜在西方,「历史耶稣的研究」大概有两百多年的转折,其中经历也反映了启蒙运动、第一和第二大战、战后等几个时期的政治文化、神学、圣经研究和方法论之板块转移与互动。所以,单以个别观点来描述或论定某一阶段或整体的耶稣研究,免不了有以偏盖全的缺陷。同样地,只问立场、不究论据的态度,不仅未能准确地掌握其中的长短,也忽略了自己的立场往往就是某阶段的延伸或回应;读过教会历史的,应该对此有所体会。
在当今的世界中,社会和教会之间的互动,已经因着教育普及、频繁资讯和网络发达而愈加频仍;信仰并不限于教会四墙之内,往往也成为公共论述议题。类似的浪潮,不仅无法避免,甚至叫智性体格单薄 、失调的华人信仰群体疲于奔命。一部虚构小说《达文西密码》和第二世纪的《犹大福音》,就几乎让信仰群体没有招架之力。对耶稣研究的来龙去脉有所掌握者,就算未必能完全淡然视之,却肯定不会惊惶失惜。从这个背景来看赖特这本评述过去近百年耶稣研究的书,《耶稣与神的得胜》的确是读者案上不能缺少的书本。
历史的仄径
认信耶稣为神的儿子,始于历史时空中的拿撒勒人耶稣。对耶稣生平和工作的探索和了解,起步点必须是历史的考据。「历史考据」与「信仰宣认」并不必然要相互排拒;从历史背景和宗教文化角度勾勒耶稣的身影,不仅没有否定他的神性,可能更深入体会他「反倒虚己、存心顺服、以致于死」的意义和适切性。执笔写 此序之日,加沙地区(加萨走廊)遍地哀鸿、号啕痛哭,已有月余。长久以来,狭隘的国家和族群主义造成的悲剧和杀戮,一直在诅咒神创造的人类和大地。赖特从历史文献和耶稣的工作与讲论中,疏理出神将要更新和救赎的应许,是无法藉武力、政治和经济的网络连结而达就。 拿撒勒人耶稣的生平,独一地彰显:我们宣认那创天造地的神、那历史的主宰,从没有离弃他的创造的父神。我想,这是一种「并非不知道我们苦楚」的神性,这也是我认为赖特这本书是当代牧者及信徒必须读的另一原因。
犹太终末天启的框架
新约与神的子民在历史耶稣的研究中,耶稣常常被描述为与其所处的文化处境无关的希罗智者或哲士:从弗雷德(Wrede,或译作威列德)对历史耶稣的却步甚至怀疑,经布特曼及后由其学生凯士曼(Käsemann)揭橥的「新探索」(The New Quest),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耶稣研讨会」(The Jesus Seminar),不仅将耶稣架空于历史之外,更将耶稣淹没于希罗文化和后期教会的创作中。「第三波探索」(The Third Quest)将耶稣紧扣于其身处的犹太文化和宗教信仰的土壤中,使我们可以从犹太文化的角度瞥见耶稣,特别从终末天启的框架重新听见耶稣的呼喊,凝视他的作为。面对纷纭的学说,赖特的疏理,实为认真思考洪流冲击者不可缺的参考 。
◎编按:作者为新加坡浸信会神学院院长,文章摘自《耶稣与神的得胜》推荐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