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与生活》

| | | | 转寄

让「求知」的生命活力,重新回到课堂中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重新「认识」带来的可能性

大学时期念的是还没改制的师范学院,那时各科的教材教法还是人人必修(现在已经不尽然如此了)。大二那年,刚好遇上建构式数学被引进台湾,引发风风雨雨各式争论不休,我们这些「预备师资」更是雾里看花、眼花撩乱;于是有天,也算是大学教授新鲜人的数学科教材教法老师在课堂上说:「我们花点时间一起来认识到底什么是建构式数学吧。」

我至今还记得当时获得的震撼,那一两堂课的时间,我们单纯讨论如何理解和说明1+1=2,以及从加减到乘除这类四则运算的基本概念,然而这样的讨论却彻底的颠覆了自己对于数学的认知,第一次体会原来这门学科的背后,不仅是一条条的公式和必须被解出标准答案的运算课题,而是人为了理解、说明世界的某些法则,并且彼此沟通而发展出来的一种「语言」,一如文学与艺术,一如音乐。过去的我从来没机会从这样的角度去「认识」它,甚至是喜欢上它。

将「生命」放回知识当中

也许这就是为何巴默尔在《未来在等待的教育》中一开始便不断强调,教育(或者应该说是「求知」)的根本,必须从探索「我们如何认识」开始。长久投注于教学领域让他看见,在过度重视专业与客观论、以及个人主义竞争的处境下,知识逐渐被物化,成为一种全然不变、个人所能够客观支配与拥有,甚至用以掌控权力的工具;学科、学生、教师彼此之间的关系和生命,以及在互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情绪、感知与张力,这些可能会有碍于知识取得的人性特质,也因此从课堂中抽离。我们所获取的知识、我们的生命、和现实世界三者之间,成为毫无关系且失去生命动能的个别存在。

也是从这里开始,深受梅顿、卢云等灵修大师所影响的巴默尔,再次转而向修会传统学习,重新将对灵性生命的思索放回学习的脉络当中。在这样的脉络下,「求知」并不是追寻力量,「求知」乃是生命追寻真理,而真理也在寻找生命的过程。因此每一个学习的个人,都必须先挣脱求知是为了「夺取」、「获得」、「掌控」的自我观点,将自己的生命投入其中,从「给予」、「聆听」、「建立关系」的群体生命角度去看待「知识」。当我们将生命放回知识当中,容许生命彼此碰撞、激荡甚至静默,一如化学物质互碰撞,带有创造性的真理(TRUTH)才会重新显现。

凭借多年的教学经验,巴默尔也提供不少具体可实践的方法。从生命灵性的角度出发,他也承认,这样的认知要在课堂上实践也许是不容易的,在群体之中,生命与生命之间的互动带有不确定性和不安全感,恐惧、难以掌握、彼此冲突等所造成的震荡与张力,往往会诱使我们逐渐往更具稳定性的方式走去。唯一能够帮助我们保持这样矛盾平衡的可能出路,是我们明白在教学、求知的过程中,在教学者、学生、或是学科的话语之外,另有超越其上的权柄和爱,能够流泄出又真又活的话语。面对比拉多的询问:「真理是什么?」耶稣说:「我为此而生,也为此来到世间,特为给真理作见证。凡属真理的人就听我的话。」只有当我们重新将「教育」视为一场群体灵性生命的探索之旅,才有机会在求知的过程中,重新认识、聆听到真理的声音。

《未来在等待的教育:从创造生命的空间开始》(线上试读
作者:巴默尔(Parker J. Pal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