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路作家》

| | | | 转寄

改变生命的54封信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半个月前,突然接到一个消息:一位久未联络的朋友因病离世了。震惊之余,待心中回忆的宝库细细寻思,才发现他于我意义之深重。随之而来的,是无尽的懊悔。因为自己懒怠回信,一封、两封……,而失去了一位曾经愿意与我分享热情、梦想、丰盛、力量与生命的朋友,我再无机会与他的生命相交,无从向他学习这些他所流露的特质。

然后,我忽然想起这本书 ――《改变生命的54封信》。真不公平,毕德生和老莫四十年没联络,却衔接起一段横跨美加的属灵友谊;而我与他,短短的永和到中和却成了最遥远的距离。

如果时间的大钟不容人伸手逆转,那要如何才能停止悔意蔓生燎原?看着信箱里零落躺着候覆的信,我的眼泪滴滴答答落下来,没有人在那头等待回音了。这些日子,我几乎每晚写信,无从寄出,就都存在我的电脑里。从不断表达懊悔,到逐渐能分享日常生活:今天我认识了一位日本诗人 ―― 水野源三,抄一首小诗给你;我刚刚打电话给阿嬷了,她不记得我的声音,但知道是我后,就开心地和我讲了一个多小时;早上和两个好久不见的学长碰面,我好高兴好高兴,突然想起你;你在天上认识许智崴吗?―― 一个两年前离开的年轻男孩,他的朋友都还很想他;……。

什么时候可以停止写这些寄不出的信呢?我这样到底是正常还是不正常呢?这是陷溺于哀伤,还是让自己「好起来」的必经过程?这些日子我常常问上帝这些问题。然后,我忽然又想起这本书,如果我写信问毕德生:「悔意应当如何承载?」他会如何回答我?

几个月前,众编辑一同开会,讨论如何为《改变生命的54封信》的内容定调,一度陷于两难,因为我们发现这本书有两条主线:一是信件内容本身所讨论的,是非常实际的信徒生活,「我们对永恒的救恩没有疑问,却不知道怎么面对不洗碗的老公和令人失望的牧师(我在此加一条:如何终止无尽的懊悔),因为这些都是『圣经没(直接)教的事』。然而,正是这些小事充满我们的生活。」另一条线则是毕德生与老莫之间的真挚情谊,两人固然为同窗旧友,但因毕德生成熟丰富的牧养生命,而使得重拾信仰的老莫如获属灵引导,在作个真门徒的路上,走起来较不颠簸。

我不禁羡慕起这幸运老莫,他何德何能有灵修大师当老友!但是,转念一想,我身边不也不乏蕴含属灵智慧的朋友(包括那位离世的故友),为什么我不珍惜这些能给予我属灵建言、用生命影响生命的朋友呢?而我自己,又是否活出与神同在的生命,让我的朋友也受益?

在失去友人之后,我重看此书,彷佛戴上 3D 眼镜,一切都变立体了:原来「实用的信徒生活」与「珍贵的属灵友谊」并非两条平行主线,而是一经一纬交织而出的一幅美好图画 ―― 有平顺、坎坷,才有明暗对比;有打屁、诤言,才有写意工笔;有懊悔、回转,才显出厚刮的刀痕。

基督徒的生活、生命,原是在与人相交的关系中展现的啊!因此,要改变生命,也离不开「关系」―― 而那位率先来与我们建立关系的神,会使用每一段关系,达到最可贵的美好结果!

「我们晓得万事都互相效力,叫爱神的人得益处,就是按他旨意被召的人。」―― 罗八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