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與生活》

| | | | 轉寄

從祭祖到「記」祖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清明節是在春分後的第十五天,大約是在國曆的四月五、六日左右。 傳統上,人們大都在這一天掃墓祭祖,將祖墳周圍的雜草予以清除修整,擺放祭品,並有些祭祖儀式進行。對於一些基督徒或慕道友,清明節這天會感到壓力頗大。因為傳統的祭祖掃墓儀式中參雜許多非基督教的內容。好比燒紙錢、點香、拜土地公等異教風俗,基督徒便無法隨行。但不參與這些儀式,在親族眼中就成了數典忘祖、不仁不孝的大罪人。而基督信仰的死亡觀認為,人死了就是睡了,等候耶穌再來與大審判,最後與主同復活。因此傳統的掃墓祭祖對基督徒而言,就只剩雜草清理修整的工作以及鞠躬敬禮兩項,似乎較難顯示對祖先也擁有同樣深厚的敬意,以及慎終追遠、飲水思源的心情。

其實清明祭祖,基督徒還是有很多事情可用來表現其紀念祖先的心 意。例如在墳前舉辦個簡單的家庭禮拜。從禱告、唱詩歌開始,接著短講,內容則紀念祖先的佳言懿行,也重新回顧祖先對子孫的期望,最後默禱結束。這絕對比起傳統流於公式化的「祭祖、但不識祖」的掃墓儀式,或許還來得更有意義。而家庭禮拜結束所收的奉獻,則可以捐到醫院、孤兒院、老人院、監獄、…等慈善機構。用這種對外的關懷行動來紀念祖先,來表現對祖先的感恩。

在台灣佛道民間信仰為主流文化的環境裡面,做基督徒或多或少一 定會遇到傳統習俗觀念和基督信仰之間衝突張力的困擾。不僅於私的清明節掃墓問題,於公的農曆七月(鬼月)公司行號機關學校也常見有法事舉辦。遇到這類壓力時,基督徒可以向上帝祈求賜下更多的恩典,叫我們的信心不退後,擁有足夠的承受力;另外,也可向上帝祈求智慧,尋求與製造與他人的溝通機會。

當然,最重要的,就是平常的生活表現。慎終追遠、飲水思源,不 是只有清明節當天短短的幾個小時才能呈現。其他久三百六十四個日 子,更足以讓我們透過關懷親友、對長輩噓寒問暖來表現我們愛的實踐力。一時的被誤會與不被諒解,就當作是自己的十字架去忍耐承受。然而基督徒有主的生命,就像人點了燈,光芒不可能不照亮出去。「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終究周圍的人都能體會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