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作家》

| | | | 轉寄

珍惜被「浪費」的時間

索引 | « 前篇 | 次篇 »

前不久,一個被二一退學的學生來與我討論他的情形。不出所料,他又是一位因大一剛進來時對課業掉以輕心,以至於大二以後開始落後,最後變得難以彌補的學生。由於最近我對十二年國教與大學入學方式有多一些關心與了解,也就順便問他,從以不同管道進入大學的學生,在學習態度會不會有何差異。在一步步的回憶中,這位同學使我意外地看到在目前入學制度下的另一個世界:

排名影響興趣的表現

這位學生本身是透過指考分發進來的,但考完放榜就立刻要填寫志願,所以選校系的時候,也幾乎都是跟著一般的排名填,並未認真考慮自己的興趣。與個人申請的管道只能填寫六個志願相比,前者顯然可能選擇到自己並不真正有興趣的系所,讀起來就容易感到迷茫與失落,能力也自然不容易發揮。

越早收心越好

此外,由於指考放榜與學校開學間,只有一個多月,一般的指考生很容易在進了大學後就想先放鬆一下,開始要享受人生,就不急著認真修課。相反的,個人申請的同學由於在五月份就知道錄取的學校,已經早早開始放假了,所以到了九月份開學時,似乎反而比較容易收心讀書。

心虛更能受教

最後,由於指考學生是考完三年的高中教材,理論上所學到的東西比那些個人申請進來的學生多(因為學測在高三寒假考,只考高一高二內容),所以他們看到大一普物、普化或微積分的內容,就覺得應該可以輕鬆應付而輕忽學習,卻不知道大學裡讀書的方式與高中是迥然不同的。反倒是那些幾乎沒讀過高三課程的個人申請學生,因為心虛地知道自己對高三課程不熟,因此就比較認真地聽教授上課。

探索調整的空間

雖然這可能只是一個學生片面的觀察與理解,恐怕不能應用在每個人身上,但是卻似乎有一定的道理與脈絡可尋。原來個人申請入學的學生表面上是「浪費」了高三下的時間未好好學習,卻帶給他們有機會從學校升學考試的不正常壓力中提早釋放,調整心態,結果卻更容易適應大學的學習。這並不是說兩種入學制度的學生在聰明才智上有何本質上的差異,而是因為在升學考試的壓力下,因為不同考試時程的設計與不同的系所選擇的機制而造成的心理回饋反應。

原來,從國中到高中,這十二歲到十八歲的青春年華裡,我們社會所給予學生的教育真是非常功利:每三年一次大考,考完立刻排名,然後就是趕鴨子上架進入下一個階段。我們幾乎沒有給他們一個可以摸索與思考的空間,甚至連調整學習方式的過渡期也沒有。

更好的規劃?

雖然這樣一大批高中學生因為個人申請通過而「浪費」了一段時間仍然是我們教育制度設計上的錯誤,但以上的例子也給我們一個提醒,所謂的學習如果只是為了準備考試而「填塞」知識,會不會提早考完,但晚一些再決定自己未來的道路會更好?這中間所「浪費」的時間,如果能有更合適的引導,或許會帶給我們的學子另一種所想像不到的空間來呼吸生命,更認真精采地面對未來的人生。


歡迎參觀作者的部落格:http://tw.myblog.yahoo.com/dawwei.wang